怀化通道:科学喂养泥鳅 带动农户增收
他叫袁立科,是湖南省邵阳市洞口人,现任通道侗族自治县惠农泥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是全县有名的养殖泥鳅大户。2010年初,他发现作为泥鳅主要生产场地的水田,因耕作制度的变更和有毒农药的大量使用,泥鳅产量日趋下降,资源急剧枯竭,市场泥鳅价格由几年前的每斤6-8元提高到现在每斤20-25元,价格一路走高,市场供不应求,而且城市人们都将泥鳅视为温中润肺、滋阴壮阳的上品,如果能把泥鳅拿到市场上去卖,保准能赚大钱,加之通道县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与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泥鳅的养殖。他发现这是一个致富的机遇。于是在当年五、六月份,他开始投产泥鳅养殖项目。
到2012年底,他养殖黄板泥鳅的池塘达75个,养殖面积35亩,销售泥鳅15000多斤,实现利润22万余元,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四条:
1.科学繁育。掌握泥鳅繁育技术是养殖好泥鳅的前提基础。然而,由于刚开始他不懂泥鳅引种、人工繁殖、鳅苗培育、疫病防治、天敌防护等各种喂养技术,致使头两年投资就亏损10多万元。但他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气馁,反而更加执着、更加坚定,并下狠心一定要把泥鳅产业做成做好,于是,他卖掉自己的一套住房,又投资数十万元,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泥鳅繁育实验基地,研究新型泥鳅孵化装置,并通过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专家请教、到外地考察,同时在县科技局及水产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几百次的试验,一步一个脚印地逐一攻克泥鳅孵化、培育等繁育难题,特别是掌握了泥鳅大规模人工孵化及鳅苗繁育两大关键技术。即:①准确掌握雌雄泥鳅同步发情的时间,大幅提高鳅卵受精率;②泥鳅催产前停食6天,避免产生鳅卵坏死现象出现。通过他的艰辛努力,2011年终于成功实现了泥鳅大规模人工孵化,基本上保证了泥鳅受精率达95%以上、出苗率90%以上、苗种成活率80%以上,有力地满足了喂养泥鳅先决条件的实现。
2.生态养殖。降低泥鳅喂养饲料成本,提高喂养泥鳅的效益和泥鳅商品质量是喂养泥鳅的关键,为此,他采取生态循环经济的做法,即在喂养上主要做到两点:①为了达到生产高蛋白的泥鳅饲料目的,他每天要到附近的鸡场拖运被乱倒乱丢的鸡粪3000多斤,到自己的泥鳅繁育实验基地,通过对这些鸡粪的生物处理,然后再进行高质量的蝇蛆养殖,繁育出了大量高蛋白的生态蝇蛆虫饮料喂鳅(每吨粪便能生产400斤以上的蝇蛆),产蛆后的粪料又是优质的有机肥。据统计,他每年要消灭乱倒乱丢的鸡粪污染物达到300多吨,既变废为宝,又大大降低了成本,还控制了污染,提高了效益,实现了良性循环;②水产养殖最难的是水质调控,水质过肥容易使泥鳅缺氧窒息死亡,水质过瘦容易使泥鳅生长过慢,为此,他通过利用光合细菌和EM菌就能很好的控制水质,培育浮游生物为泥鳅提供丰富的饵料,增加水中容氧,净化水质,有利于泥鳅健康生长。
3.引领示范。为推动全县泥鳅产业发展,他积极带头示范,即:一方面注重泥鳅品种的选择及提纯。近几年来,他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全国各地优质的种鳅,并进行远缘杂交,淘汰劣质鳅苗,保留优质鳅种。现已培育出2000公斤优良的种鳅,经过实践,此品种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好,为培育好的苗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在泥鳅苗种供应难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除了自己养殖所需鳅苗外,还有大部分出售到周边县市及外省,以达到向外辐射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为达到县内示范带动效应,他充分利用县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园这个平台,搞起了无土和立体养殖黄板泥鳅示范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去年一个池塘生产泥鳅近1000公斤,获利2万余元。目前,全县许多乡镇的泥鳅养殖户纷纷带来该园学习取经,对推动创新养殖起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作用。
4.转化推广。为使泥鳅孵化技术惠及于民,县科技主管部门积极向上级新闻媒体,反映泥鳅孵化技术情况。泥鳅人工孵化技术的成功和养殖技术的成熟,使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科技苑》栏目组,很快在2012年9月专程来到惠农泥鳅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进行实地拍摄专题片——《谁吃了我的泥鳅苗》,对该合作社的泥鳅人工孵化和养殖技术进行全方位拍摄,于当年11月份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向全国播出,引起很大反响,许多外地泥鳅老板纷纷来到该合作社购买泥鳅和预购泥鳅苗,购货定单达800多万元。据统计,合作社现已拥有泥鳅生态综合种养基地100余亩,发展合作农户50多户,带动全县泥鳅养殖面积达360余亩,不仅发展势头强劲,而且使该合作社一举扭亏为盈,当年直接盈利20余万元,不少养殖户逐渐脱贫致富,大大促进了全县泥鳅产业发展。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