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周孝文——用科技创新打响民族品牌
(常德日报记者 韩冬 通信员 彭艳芳)
上世纪80年代初适逢改革开放,国家号召大学生们“到工厂去”,他满腔热情义无反顾;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风暴,对整个制造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新世纪的头一个10年,作为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周孝文与数千员工一起,把常德纺机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摇架和经编机生产基地,周孝文因此获得“科技功臣”和“技术领跑者”的荣誉。
“功臣不敢当,我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一些应当做的事情。”接受记者采访时,周孝文表现得很谦逊。
荣誉在身,重任在肩,如今的周孝文依旧忙碌,在技术指导和企业管理中施展才华。
洋为中用 自主创新赢得国际赞誉
在周孝文的办公室,有一整书柜的专业技术书刊。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德国的英文版《经编世界》杂志。从1984年到现在,《经编世界》的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啃”进去。伴他夜以继日攻克技术难关的那张办公桌还留在设计中心,一有空闲他就会回去,继续他倾注了半生心血的设计工作。
周孝文1984年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专业毕业后,在常德纺机研究所里一坐就是12年,画了成千上万张经编机图纸,和他的团队一道,创造了中国经编机制造业的奇迹。谈起他感触最深的事情,要追溯到20年前。
1990年,公司派他去经编制造业最先进的德国卡尔·迈耶公司培训,在考察学习中,他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技术落后了别人几十年。
我国当时引进的是迈耶公司KS型经编机的全套技术,但大部分主要部件关键零件是由德国公司提供的。周孝文力促KS型经编机主要部件关键零件实现国产化生产后,大胆提出对引进技术的改进方案,并亲自主持了改进设计工作,将KS型经编机改为KSA系列型经编机、KSB型经编机。KSA系列经编机2005年8月通过了省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2005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6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11月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认证。KS2B系列经编机2007年8月通过了省科技成果鉴定,拿到了中国恒天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过硬的产品质量让常德纺机的经编机走出国门,去年出口到了德国,德国卡尔·迈耶教授惊叹:“中国人太不可思议了,常德纺机太不可思议了。”
由于周孝文在经编机设计理念上的突出贡献,他被聘为“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纺织机械科技专家”、“中国纺织工程协会机械器材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纺织机械分会理事”,并获得国家、纺织工业部、省、市级的多种嘉奖。在他领导和参与下研制成功的E2291型系列双针床经编机,今年6月份将参加上海国际纺机展览会;9月份,将远赴国际四大纺机展之一的西班牙参展。
抢占先机 研发新品走出企业困境
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常德纺机改制转型到了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厂的产品严重滞销,库存最多时达到260台,这是全厂近一年的产量,仓库堆不下,都堆到了马路上。”
公司技术中心李德忠回忆当时的情景,心情依然沉重。在此危难时刻,周孝文临危受命,被委以重任,担任全厂的总工程师,负责技术开发,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只有拿出新产品,才能救常德纺机!
在周孝文的建议下,企业实行下岗分流后,保留了一批由年轻的技术骨干组成的研发队伍。周孝文废寝忘食地带头投入设计,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台自主生产的双针床经编机E
常德纺机迎来了盎然的新生,而周孝文足足瘦了两圈。公司总经理助理曾国宝这样评价他:“其实有很多公司想挖走我们周总,但是他一心只想搞科研。他严谨、务实、干练,他的工作热情感染了身边的人。”
历年来,常德纺机的管理层把技术改造和自主产品研发,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00年开始,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的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改造,每年确保3至5个新产品问世。目前,公司拥有175人组成的研发队伍,在2010年研发中心评比中,常德纺机在湖南省178家技术中心中排第28名。
放眼世界 民族品牌引领国际市场
除了图纸上钻研,周孝文还善于对科研成果进行理论上的归纳总结。结合我国经编机设计、生产实际,他参与《机械工程手册》专用机械卷(五)中针机械部分的编写工作;参与《纺织工程》(精编分册)的编写;独立编写的《经编机的技术进步》发表在2006/2007纺织导报上;编写的经编机和精梳机运动及加速分析程序,成为常德纺机经编机自主开发设计的重要工具。
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常德纺机的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摇架在国内市场占有70%份额,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50%;经编机占有国内市场50%的份额,国际市场占有率30%,并远销欧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摇架和经编机制造基地。2000年至2004年,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35亿元,累计上交税款1.1亿元。常德纺机在国际上打响了自己的品牌。2011年,常德纺机全年订单已排满,甚至排到了2012年。
随着近年来世界和中国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纺机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常德纺机也面临着机遇。“市场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但我们要铭记,窗子的后面还有一扇门。”周孝文说:“60亩新厂房的扩建,让我们对完成‘十二五’规划末期实现经编机年产1200台的规模充满信心,但要在工艺品质上精益求精,才能彻底以世界第一的姿态领跑纺织机械产业发展。”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