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计划推动我国高技术研究实现重大转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5周年回顾之八
一是由点到面的转变。863计划启动之初,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实力较弱,在当时的状况下,863计划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选择了5个领域作为重点,并从中选择了11个主题方向进行研究。在前15年研究的基础上,“十五”期间,863计划研究领域扩大到6个,研究内容包含了19个主题和若干重大专项。“十一五”期间,863计划研究领域扩大到了10个,共安排了38个专题、28个重大项目和300多个重点项目。在实施方面,参与863计划实施的行业、部门、地方和人员也在逐渐扩大。初步统计,863前十五年共安排课题5200余项,约有200多个研究机构,100多所高校,上百个企业参与了863计划。“十五”期间落实研究课题6000余项,参加单位数千家,参加863计划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达10万余人。“十一五”期间安排课题8200多项,参与实施的研究人员达13万人。
二是由跟踪到创新的转变。80年代中期,我国在大多数高技术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差距较为明显。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时的状况,提出要集中组织少数精干的科技力量,选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领域进行重点跟踪。“积极跟踪,有所创新”是863计划提出时的战略思想。从此,在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思想的指导下,863计划开始集中优势力量,在选定的高技术领域积极跟踪的同时加强创新,并给予持续支持。在863计划精神的引导下,经过广大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一大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很多重大创新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封锁,推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863计划实施25年,我国高技术发展基本实现了“跟踪—缩小差距—进入创新发展”三个阶段的跨越。
三是创新主体的转变。863计划实施之初,国内企业的技术开发实力还比较弱,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很少参与高技术的研发。从“八五”开始,为了推动企业参与,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和资本优势,863计划通过积极吸引企业参与项目研发、在企业建立产业化促进中心、研发中心、产业化基地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结合。 “十一五”期间,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承担的863计划研究经费基本相当,推动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
863计划的巨大成功,不仅仅表现在那些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也表现在思想意识的提高。863计划的成功实施,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发展高技术、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和能力,使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