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杰青20周年专题报道:科研创新路途艰辛,省杰青助我一臂之力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湖南农业大学 夏石头
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我国要到2050 年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大量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20世纪以来为适应全球化竞争与科技进步需求,我国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与科学基金制度的实施,大力促进了各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对我们科研人员特别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坚持基础性、创新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不仅要承受技术艰难的考验,忍耐长期无成果的寂寞,而且有时还要面对“无米之炊”的尴尬。因此,要保持学科方向的先进性和稳定性,就必须有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科研项目来支撑,这样科研人员与自然科学基金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作为我省唯一一所高等农业院校的植物学科研究人员,得益于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我才能如鱼得水,在科研创新的艰辛征途上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和攻关、踏踏实实做学问,使我的科研生涯拥有了新的高度。
一、夯实研究基础是科研创新的前提
1993年6月,我以“湖南省学习十杰”的优异成绩于湖南农学院园艺教育专业毕业后,留校从事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当时,由于科研经费紧张,科研工作开展困难、起步维艰。在200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后,我成为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专业与加拿大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植物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指导老师的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的资助下,我于2004年2月起赴加拿大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植物系,在加方导师实验室从事博士学位论文“拟南芥RFC3基因的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研究工作;2005-2007年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张跃林实验室做高级访问研究学者,继续从事拟南芥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并作为子课题主持人参加了“TGA转录因子调控系统获得性抗性的机理研究(国家863重点课题,2005AA210940)”项目研究;2007年圆满完成学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
通过参与高水平重点项目的研究和立足学科前沿博士论文的扎实研究工作,不仅使自己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而且提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突破了自己的科研瓶颈,也夯实了科研创新的基础并走上了科研创新的艰辛征途。2009年,我主持的课题“复制因子C亚基3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研究”等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和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放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高等农业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水稻新品种2个;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一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SCI杂志Plant Physiology上发表,5年影响因子达到7.023。在以上成果的支持下,2010年,我被推荐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同年晋升为教授。
二、省杰青立项是科研创新的推力
在前期研究项目“复制因子C亚基3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研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1年我申请并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复制因子C各亚基生物学功能研究及在超级稻亲本改良中的应用”的资助。省杰青的立项,既是对我以前科研工作的认可和肯定,也进一步激励和推动了我在科研征途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成为我科研创新的新推力。
我认真开展杰出青年项目的研究,并获得了很大进展。发现了RFC3在果荚发育和植株抗DNA复制损伤修复具有重要调控作用;通过基因超表达和RNAi干涉研究获得了rfc4和rfc5等突变体,发现RFC5在植物生长与抗生物、非生物逆境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利用分子育种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具有广谱抗病能力的拟南芥snc1基因导入超级杂交水稻亲本P88S、双8S、0293和0389的愈伤组织中,已获得了多株含有目的基因snc1的转基因植株,项目已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5篇,其中有2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SCI杂志Plant Physiology和Plant Cell Physiology上发表,获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该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研究的基础上,2011年我被遴选为植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年,通过全国评审和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面试,被选派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地方合作项目访问学者。
三、合作交流与团队攻关是科研创新的保障
在省杰青项目的资助下,我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与国内外学术团体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加强与本学科存在良好互动联系的美国、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国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同行合作,采取参观访问、学术交流、课题合作、互派访问学者等方式,积极拓展与国外友好学术团体的联系,建立与国际相关研究单位人才互派交流、共同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机制,并依靠校人才基金从著名大学UBC引进“神农学者讲座教授”1名。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湖南省教育厅的资助下,前往加拿大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Michael Smith Laboratories李昕课题组从事植物分子抗病机理研究,圆满完成了访问留学研究计划,并取得了良好成果。2013年6月分别受邀参加在上海举行“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nt Growth Substances”和澳大利亚悉尼“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abidopsis Research (ICAR)”的国际会议,并在会场张贴poster,扩大了学科的影响。
同时,所在的植物生理学团队通过团队合作攻关,立足学科前沿、坚持基础理论与运用研究相结合,已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中都享有知名度和声誉的创新团队。2008年以来,我所在的团队相继被评为“植物生理学省级教学团队”、“植物生物学省级优秀教研室”和“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省级创新团队”。继“十五”和“十一五”以后,所在的学科“十二五”再次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近年来,我所在的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集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质检公益行业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及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20多篇,影响因子5.0以上的SCI收录论文8篇,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获其他省级奖励3项,获国家专利6项、国家软件著作权3项,主编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
四、结语
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喝水不忘打井人。应该说,我的科研生涯与取得的进步与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是分不开的,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在关键的时候给予我支持,助我一臂之力,使我能够潜心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给予了我在科研征途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我的成长和发展,也赋予了我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过程中贡献自己更大力量的渴望与勇气。
省杰青20周年专题报道:科研创新路途艰辛,省杰青助我一臂之力
988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