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湖南科技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与示范”区域专项进展顺利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09-02-11 00:00 【字体:


  12月19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与示范”区域专项2008年度总结会在长沙召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湖南省科技厅杨治平副厅长、福建农科院谢华安院士,以及该项目各课题承担单位相关领导和专家共70余人出席会议。袁隆平院士、杨治平副厅长在听取了项目各承担单位汇报后作了重要讲话。
  “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与示范”区域专项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袁隆平院士为技术总顾问,联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武汉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及隆平种业等15家单位,包括育种、栽培、制种、植保、推广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共500多人(其中专家134名),组成协作攻关组进行联合攻关。在科技部领导下,在湖南省科技厅精心组织下,自项目启动以来(2007年-2008年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很好地完成了阶段研究任务。
  项目组利用远缘杂交、航天育种、组织培养、分子技术等方法,创制出双8S、龙S、湘陵628S、广湘24S、T64S、剑1A、珞红3A、SV9A、R1128、R292、航2号、福恢673、珞恢234及泸恢8258等产量性状、病虫抗性及耐逆性有明显改良的超级杂交稻亲本品系或材料40多个,为培育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奠定了基石;育成20多个品质好、抗性与适应性强、产量在区试中比对照增产8%以上,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三系、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或苗头新组合,如Y两优1号、资优1007、两优航2号、特优航2号、内优航148、K优28、泸优125、泸香8258、陆两优819及陵两优104等,并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共合计示范推广面积2100万亩以上,增产稻谷约130万吨,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6亿元;制定了稻种资源评价湖南地方标准,形成了两系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繁殖制种技术相关规范和地方(颁布)与国家标准(已提交修改稿),发明了“‘三层穗法’生产水稻温敏不育系核心种子的方法”技术;建立了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核心展示基地20多个,集成、示范了5套适宜长江中游地区的超级杂交稻“种3产4”标准化技术模式,集成了川南稻区和福建等地一季超级杂交中稻加再生的超高产栽培标准化技术模式,其中“川东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通过鉴定;据不完全统计,提出了“一种培育和利用孢子体型水稻不育系的方法”(申请号:200810143272.1)等发明专利4项,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50多个,在《Genetics》、《作物学报》等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30多人。
  本项目有关进展、成效的取得,将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水稻产业水平的提升,继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领先地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及我国社会均衡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关键性的科技支撑。
  袁隆平院士在讲话中特别提出在不同生态、耕作制度下结实率的稳定性是“广适型”品种的本质特征,培育、生产“广适型超级杂交稻”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协调大穗大粒与多穗的矛盾、实现超高产与“广适性”的完美统一,为项目组的继续攻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杨治平副厅长对项目组2年的科研进展和多学科大协作的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强调了区域专项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期望各位专家再接再厉取得新突破,并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团结协作、协同攻关的成功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与示范”区域专项进展顺利

989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