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推进中国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中国杂交水稻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及印度尼西亚试验研究及其应用”项目于2006年12月15日在长沙通过专家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为了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将我国原创性国际领先的杂交水稻技术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及印度尼西亚进行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对解决目标国粮食短缺具有重大意义。
该项目是“十.五”期间,在科技部、商务部、湖南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推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促进湖南和国外开展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合作,为我省先进的杂交水稻技术拓展、占领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在充分考察杂交水稻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以及目标国稻米消费习惯的基础上,筛选出13个杂交水稻组合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其中GNY50、GNY53分别通过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用于旱季的品种审定,GNY50通过孟加拉用于旱季品种审定。为目标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坚实的品种基础。探明了GNY50等品种在目标国的生态适应性;根据目标国农业气候生态条件、稻田耕作制度特点和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在巴基斯坦研创出杂交水稻避旱避热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在孟加拉研创出以保水、保肥和防病为核心的杂交水稻旱季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在印度尼西亚研创出杂交水稻一年三熟品种搭配及配套栽培技术,为杂交水稻在目标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印度尼西亚47种重点检疫有害生物名录,完成了湖南出口杂交水稻种子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通过对贺家山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的重新规划、设计改造,建立了集“选择非疫区制种基地、落实无疫害措施、检查无疫害状态和强化产地检验检疫”于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非疫区生产基地,为扩大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提供了有效保障。项目采取中国经援项目起步,企业跟进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累计出口杂交水稻种子1248吨,推广杂交水稻8.32万公顷,增产稻谷16.64万吨。
该项目对湖南省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打开南亚市场,并为我国在南亚地区外交战略服务成效显著,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为杂交水稻走向世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