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代表回眸十三年
“三个代表”解放了科研人员的生产力——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代表
从大学时代起,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就有一个梦想:自己的科研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如今,他的梦想正成为现实。更令他高兴的是,他担任校长的中南大学的科研人员,现在都能和自己一样,充分享受研究成果被成功转化为生产力的幸福。
黄伯云说:“这种幸福,从根本上说是源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了科研人员的生产力。”
1998年,在美国学成归来的黄伯云对国内的科研环境感到震惊:科研成果开完鉴定会后,也就意味着将被束之高阁,搞科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表论文、评职称,鲜有成果能真正走向市场。“更重要的是,当时大家对这种现状都有些见怪不怪了。”黄伯云说。
在目睹大量的科研成果因时过境迁而被浪费后,黄伯云一方面尝试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同时也在思索如何建立一种机制保障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1995年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998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为黄伯云的改革提供了契机。他说:“随着外界的变化,大学的功能正由过去单纯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同时为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重点大学更是如此。”
黄伯云说:“基于这样的认识,2000年,中南大学出台了一项举措:科研成果的研制者,在成果转化后可获得70%的收益。”这个不到两页纸的文件,不但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在学校内部也引起了一场“关于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争论。
“当时反对的人不少,认为这样做是国有资产流失,因为科研人员拿着国家的工资,又利用国家的科研仪器,凭什么分大头?”黄伯云回忆说,“当时我认为,科研成果是人做的,如果人的积极性无法调动,国家设备就会空置,人员也会闲置,难道不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
“我当时坚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果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也就意味着我们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主体———科研人员无法代表先进生产力,这是从根本上违背‘三个代表’精神的。科研成果只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科研人员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黄伯云说。
昔日的争论如今已烟消云散。据黄伯云介绍,到目前为止,中南大学已建立学科性公司42个,吸纳社会资金3.5亿元。“科研成果正像流水线生产产品一样源源不断转化为生产力。”黄伯云比喻说。
正在审议十六大报告的黄伯云说,目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次大会的召开,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新华社记者刘涛王宇)
极地科考跃上新平台——访雪龙号船长袁绍宏代表
“你注意到了吗?”刚刚参加完国家机关代表团小组讨论会的袁绍宏船长,急不可待地对记者说,“江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开发利用海洋,这对我们从事海洋工作的同志是个极大的鼓舞。”
十六大报告中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袁绍宏说,他是1993年开始加入到极地科学考察行列中的,近十年来,他亲眼目睹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切身感受了极地科考水平的迅速提高。
袁绍宏以极地科考船只为例,从并非用于极地科考的向阳红十号远洋调查船,到买来的二手货“极地”号抗冰船,再到1993年先进的“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的启用,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的后勤保障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过去,我们到南极插一面旗,建几间房,留几个人,表明了我们的存在;而从1993年开始,我们的方向变为以科研为主,积极展开了南极和南大洋的科考活动,在“八五”、“九五”期间,我国极地科考工作以“长城”、“中山”两个常年科考站为基地,以“雪龙”号为平台,在地质构造、地表生态、大气科学观测、生态环境研究、磷虾海洋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属于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现在在南太平洋区域,中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海洋科学研究国家,在国际极地科考许多领域,已无愧地进入先进行列,中国极地科考的地位和形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雪龙’号船长,袁绍宏曾六次驾舟远赴南极,一次挺进北极,十次穿越南大洋暴风区,在极地冰区航行万余里。他说,这次听了江总书记的报告,感到十分振奋,他认为有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做指导,我国的包括极地研究在内的科研水平,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本月20日,袁绍宏又将再次驾驶“雪龙”号奔赴南极,执行我国第19次南极科考任务。他相信,此次远航,借十六大东风,定会圆满成功。
(张文天)
改革创新助推医疗发展——访南京鼓楼医院院长丁义涛代表
在已有110年建院历史的南京鼓楼医院,面对中外来宾对医院发展的盛赞,十六大代表丁义涛院长对记者说:“发展是硬道理。事业发展了,条件改善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些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
今年52岁的丁义涛,1997年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如今又光荣地被推选为十六大代表,他亲身经历了这些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和医院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能参加两届党代会更让他感慨万千。他说:“十五大为我们国家解决了经济体制问题,现在关键是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六大必将起到‘加速器’的作用,可以预见,十六大以后,我国的各项事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快。”丁义涛认为,医疗改革是我国目前正在着手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发达、可靠的医疗体系是政府成熟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目前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全民医疗体系建设方面都还未能很好地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以与时俱进的观念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探索适应国情的医疗保障体系,把“三个代表”的思想贯彻到医院的各个岗位中去,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解除社会发展的后顾之忧。
1996年,丁义涛从国外归来不久,就走上了院长的岗位。6年来,他在着力改善鼓楼医院硬件条件的同时,更注重从观念创新入手,改善为病人服务的软环境。亲自倡导开展了“善待每一名病人”的活动,使职工中多年形成的“以医疗为中心”的观念逐渐转向“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服务质量全方位提高。
拥有国内外一流的特色技术是医院实力的具体表现,也是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办院宗旨的最实质内容。随着一批老专家的相继退休,鼓楼医院也面临新课题:如何使百年老院继续焕发青春和活力?丁义涛的回答是:唯有技术创新!为此,该院除了为新技术大开绿灯,积极提供经费、实验室、设备等硬件支持外,还采取让技术骨干迅速走出去、将国内外专家请进来,在医院建立了一支较为稳定的技术骨干队伍,开展了许多国内外一流的新技术,有的还填补了国内空白。如重症肝硬化病人原来的死亡率高达80%,生存率仅有20%,经采用丁义涛本人主持的“生物人工肝”技术治疗,现在结果倒了个,患者的生存率达到80%!
丁义涛表示,他将继续关注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为新世纪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