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可持续发展   >  公告通告

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四五”专项规划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21-12-27 15:58 【字体:

20195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郴州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创新示范区”),绿水青山样板区、绿色转型示范区、普惠发展先行区为定位,重点针对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集成应用水污染源阻断、重金属污染修复与治理等技术,实施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及源头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生态产业发展、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支撑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挥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两年来,创新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但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落实国务院批复(国函〔201944号),推动创新示范区在“十四五”期间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展再上新台阶,根据《郴州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8-2030年)》(以下简称《可持续发展规划》)、《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20212025年。

一、工作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工作基础

两年来,郴州市始终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落实到创新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和具体措施中,集成创新资源,实施重大工程,加强成果转化,完善体制机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1上下联动机制不断健全

坚持高位推进,成立湖南省、郴州市、县市区三级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郴州市及下辖11个县市区建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机构,创新示范区年度工作任务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形成了省政府高位推动、省直部门共同参与、郴州上下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构建了“1+N”的精准政策支持体系,省级出台了《关于支持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措施》(湘政办发〔201946号,以下简称湘十条),郴州市制发了《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印发<湖南省支持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重点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2020.5-2021.5>的通知》等文件,在改革集成、资金投入、项目安排、资源配置等方面逐渐形成政策合力。

2四水联动模式初步形成

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主题,大力推进护水、治水、用水、节水行动,做足水文章四水联动模式逐步成型。坚持护水创品牌,郴州市成立了东江湖环境保护和治理委员会,东江湖水质稳定保持类,全市38个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97.4%6水十条考核国控断面保持稳定达标。坚持治水提生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陶家河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转变到目前的近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95.4%,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坚持用水求效益,用冷水发展大数据产业,用热水发展温泉康养产业,用净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用绿水发展食品医药产业、生态农业和文旅康养业,涉水绿色产业发展迅速。坚持节水转观念,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将每年56日作为可持续发展主题日每年5月定为可持续发展宣传月举办了首届“水博会”,成立了全国首个创新示范区志愿者协会,护水、节水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3.重大行动实施初见成效

两年来,实施了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及源头综合治理、生态产业发展和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支撑等四大行动和15项重点工程,实际推进项目145个,投资总额1073亿元。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加快推进,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从粗放式转向精深加工,微晶石墨新材料纳入全省20条新兴产业链,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2018年增加6.5个百分点,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多年稳居全省第一。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采矿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至7.7%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迅速逐渐形成柑橘、蔬菜、茶叶、生猪等农业四大百亿产业,以及油茶、竹木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等林业四大产业,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迈上千亿台阶会展业蓬勃兴起,郴州荣获中国十佳优秀会展城市。科技创新活力明显增强绿色技术转化渠道进一步畅通,第一批39创新型省份专项项目顺利实施,一批高校成果在我市中试转化,绿色技术银行、创新示范区创新中心等平台启动建设。

4政策红利效应不断显现

积极争取上级资源落地,持续擦亮示范区金字招牌。资金争取成效显著,获得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发展资金2000万元。项目争取力度加大,北湖区启动全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与水系连通项目试点7个项目入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单。政策争取稳步推进,赣郴永兴铁路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国家科技部针对郴州固废综合利用定向发布科技专项申报指南,获批发行两供两治政府专项债券1.54亿元,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嘉禾机械装备制造园纳入国家增量配电网业务改革试点区域。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消除贫穷、促进就业、增强社会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各领域全球性发展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推动国际社会在减少贫困、改善母婴健康、推进性别平等、扩大供电覆盖等可持续发展重要领域取得进展,但在减少不平等、降低碳排放等方面进展停滞或遭到扭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努力更因新冠疫情受重挫,需要全球各方持之以恒,共同努力,也需要取得一定成绩的国家提供可供借鉴的有效发展经验。

全国看,我国率先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工作同“十三五”“十四五”等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显示了我国积极履行国际承诺的坚定决心。同时,中国还以政策试点鼓励先行先试,在深圳、太原、桂林、郴州、临沧、承德等城市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各地及其他国家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有益借鉴。

从湖南看,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共建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引领开放新格局,建设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三高四新战略中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内容,将以长株潭郴四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为推动,研究制定全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亚太绿色低碳发展高峰论坛等平台作用,积极争取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推进碳汇交易郴州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遵循

从郴州看,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禀赋、生态本底是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探索实践形成特色模式,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带来产业升级新动力,“十四五”期间积极打造“一极六区”,并将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摆在“六区”首位全面推进,吹响了新一轮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号角。

(三)存在的问题

郴州创新示范区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处在起势阶段,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和《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可持续发展规划》确定的创新能力等指标和《建设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实施有待加强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指标进展不明显,尚未达到预期目标。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创新型企业培育等工程推进速度不理想。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支撑能力不强,实体经济转型慢、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二是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和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支持先行先试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政策、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还比较分散,激励机制不强。对照联合国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简称SDGs),在六个创新示范区中,郴州市总体水平处于前列,但在目标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和目标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表现不佳、有待提升。三是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重金属污染、水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仍然严峻。历史遗留矿废弃山地的生态恢复及景观重建、临武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土壤污染治理任重道远,同心河沿岸下湄桥片区因排水管网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污水直排等等。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考察郴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三新一高”核心要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全力打造一极准确把握“六个要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为主题,按照绿水青山样板区、绿色转型示范区、普惠发展先行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紧盯“三个突破”,聚焦“一条主线三个同时”,围绕“十水”破除难点,打造护水、治水、节水、用水“四水联动”郴州模式,推动优化协同创新,构建支撑创新示范区发展的现代产业链和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郴州的绿色转型、创新发展,争创全省、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为长江经济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探路,为国内外同类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提供典型经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郴州方案。

(二)基本原则

1瞄准目标、全面推进。聚焦“三个定位”,围绕国务院批复的六大任务,瞄准“碳达峰、碳中和”抢占高点,优化重大行动和重点工程,建立目标清单、指标清单和项目清单,统筹推动省、市、县纵向协同,政府、科研单位、企业横向联动,凝聚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构建协同推进长效机制。

2内引外联、扩大影响。加强内部梳理与引导,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全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与示范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深化对外开放与联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以全球视野讲好郴州故事,把“郴州模式”“郴州经验”展示给全世界共见、共享。

3用好政策、落地见效。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争取省政策兑现,研究制定先行先试、精准导向的配套举措,促进创新示范区政策与自贸区、承接产业转移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推动政策简化、细化、项目化,推动各类改革创新试点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让创新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变成郴州发展的实效、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4补齐短板、夯实基础。聚焦产业创新基础弱、用水效益不高、重金属断面污染形势严峻等发展短板,R&D经费投入强度不高、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较低等指标短板,以及示范引领和体制机制建设较弱等建设短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为创新示范区实现2030目标夯实基础。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大幅提高,产业结构逐渐从有色金属主导向水产业为主导转型升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进一步突破,基本形成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绿色发展指数稳居全省前列,成为我国落实SDGs样板区,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典范基本建成

2.建设目标

——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落实SDGs进展顺利,产业绿色转型取得新突破,形成产业反哺生态、生态催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2025年,人均GDP达到8万元;单位GDP能耗降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大幅减少;低碳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

——经验模式取得新进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突出首创式探索、集成式创新,注重复制推广经验,更好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郴州模式。

——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科技人才团队、技术加速汇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科技合作全面推进,创新引领生、产业、城市、民生协调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件。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水和谐”成为郴州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品牌,乡村振兴与低碳发展有效融合,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左右。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示范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覆盖城乡、体系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3.工作目标

——打造一批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郴州模式。坚持全球视野、中国意志、地方实践,成功打造东江湖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临武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永兴稀贵金属循环经济发展、柿竹园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汝城地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桂东林业可持续发展、宜章生态旅游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经验模式,抓好郴州实践贡献中国方案,树立郴州风貌展现中国形象,讲好郴州故事分享中国智慧。

——解决一批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难题。聚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梳理凝练一批绿色技术需求清单,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布局一批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平台。按照“引进共建一批、培育新建一批、优化提升一批”的思路,实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在水资源高效利用、水产业培育、重金属污染治理、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与一流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建设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引领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打造支撑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坚持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手抓,围绕打造“四水联动”郴州模式,促进在护水方面更加注重系统性安排、在治水方面更加注重协同性创新、在用水方面着力提升产业化效益、在节水方面着力提升集约化水平,加大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要素市场化配置、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着力激发郴州可持续发展活力,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4主要指标

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17个全球发展目标与169个具体目标,对照《可持续发展规划》的33项发展指标,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等新形势新要求,设置5项一级指标、34项二级指标。

郴州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四五”专项规划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0

2025

对应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

创新驱动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

2.3

3.0

目标9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

4.5

目标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24.2

30.0

目标9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1.5

目标4

生态环境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5.4

>94.0

目标11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93

目标2

单位GDP能耗降幅(%

0.2

完成省定目标

目标9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5

目标9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千克/万元)

3.27

≤3.00

目标6

单位GDP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千克/万元)

1.39

≤1.25

目标12

单位GDP氨氮(NH3-N)排放强度(千克/万元)

0.38

≤0.30

目标6

单位GDP氮氧化合物排放强度(千克/万元)

1.43

≤1.30

目标1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80

85

目标12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92.42

100

目标2

水土保持率(%

88.85

89.48

目标15

森林覆盖率(%

68.1

68.5

目标15

湿地保护率(%

72.09

80.00

目标15

生态红线保护面积(万公顷)

38.8

≥38.8

目标15

经济发展

人均GDP(万元/人)

5.27

8.00

目标8

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457

0.450

目标7

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0.0

52.5

目标8

社会进步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7196

39000

目标10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73

2.77

目标3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88.0

≥95.0

目标6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78.0

78.5

目标3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8.5

99.0

目标4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3.0

93.5

目标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特色指标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91

≥93

目标6

地表水水质达标率(%

97.4

100.0

目标6

万元工业增加值(2015年可比价)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27.9

22.9

目标8

污水集中处理率(%

95.4

96.5

目标6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447

0.5750

目标2

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指标要求的面积占比(%

20.9

45.0

目标11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100

100

目标6

、重点任务

紧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主题,在各具特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水保护先行、以水产业为接续产业的绿色产业体系、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水科技创新体系、“四水联动”的体制机制、水领域的开放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惠民等方面做出精准发力,推动创新示范区建设上台阶

(一)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坚持县域特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深度融合、协调促进,针对各县市区可持续发展现实需求,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和创新基础、产业基础,突出资兴市、汝城县、桂东县、宜章县以“护水”提品质,临武县、嘉禾县、桂阳县以“治水”护生态,北湖区、苏仙区、永兴县等以“节水”提效率,用好各地“冷水”“地热水”“净水”“绿水”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经验模式,形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同一蓝图,实现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

专栏1各县市区可持续发展重点任务

资兴市:以“东江湖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为主题,统筹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和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突出“护水”“治水”,系统推进东江湖生态综合治理等工作,用“冷水”发展大数据、生态旅游、冷水鱼产业,用“净水”发展啤酒、矿泉水等,在探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路径上实现率先突破。

北湖区:以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重点,紧密结合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推进水资源智慧化管理、高效利用及节水型产业发展,着力延伸石墨产业链,推动石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苏仙区:以节水为重点,坚持节水优先,巩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成果,推进尾砂尾矿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天堂温泉水的开发及康养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实现节水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桂阳县以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重点,依托桂阳高新区,加快铅锌产业低碳化发展、家居产业智能化发展,建设铅锌产业链、家居智造产业链。

永兴县以“稀贵金属循环经济发展”为主题,突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特色,大力推动稀贵金属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建设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产业基地,打造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宜章县以“生态旅游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莽山水库提效益、莽山旅游出精品、生态修复保底线”,做好山水文章,探索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临武县以治水为重点,加快推进三十六湾及周边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促进有色金属产业绿色升级,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品牌,走出一条“治水”树样板、“双碳”打头阵、生态强实力的临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嘉禾县以“精铸小镇”建设为重点,促进锻铸造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加快水资源高效利用及节水型产业发展,构建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产业、绿色发展的协同体系,形成典型的嘉禾经验。

汝城县以打造全国红色传承示范区为发展定位,紧扣“红色传承、绿色发展”主题,着力盘活地热水资源,打响“半条被子”红色旅游品牌,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全国红色传承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桂东县以高山水资源治理与利用为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山泉水开发、山地中药材、生态竹产业等,唱响“桂东山水爽天下”旅游品牌,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提高森林碳汇能力。

安仁县以发展生态型产业为重点,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医药和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特色农业,依托安仁工业集中区,发展低碳工业,打造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引领区。

(二)筑牢水保护先行的创新示范区建设基础

突出水保护先行,持续推进“一湖两河三江”流域、三十六湾等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的水环境保护治理,加强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全面绘就创新示范区建设及全域高质量发展水韵底色。

持续推进“一湖两河三江”水生态保护注重护水系统性安排,实施水质达标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开展水源地综合保护与利用行动,分区分级持续推进一湖两河三江流域水生态保护,重点实施东江湖水环境保护、湘江珠江赣江水源涵养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三大工程。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8.5%以上,湿地保护率稳定在8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3%以上,国控断面对应的水功能区达标比例达到100%,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保持100%

专栏2“一湖两河三江”水生态保护重点任务

东江湖水环境保护工程。全面建立东江湖一湖一策保护模式,开展东江湖流域主要污染物摸排、溯源解析及防治。争取新能源船舶推广政策支持,加快推广进度。加快环湖污水管网建设、环湖码头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提升、资兴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等工程项目实施。2025年,东江湖一级保护区水质继续保持地表水I类标准,全湖总体水质优于II类,入湖主要河流水质平均达到II类。

湘江珠江赣江水源涵养保护工程推进东江湖流域生态恢复与建设,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优化拦河水利工程管控和整治,改善河湖连通性;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东江湖等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全面提升莽山、八面山、天鹅山、九龙江、永兴丹霞、嘉禾(南岭)等自然保护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强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的全过程管理,完成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清理整治加强东江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桂东县、汝城县乡镇集中式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加快汝城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收集工程、资兴市环湖乡镇及汝城县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环湖码头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提升工程等项目实施。加快水库防洪安全重点工程建设,形成防洪、饮用水和河湖生态安全格局。实施郴资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促进供水企业发展,发展智慧水务。

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及源头综合治理注重治水协同性创新,以三十六湾及周边区域(含陶家河)重金属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和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开展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行动垃圾分类、城镇污水及黑臭水体综合整治行动,重点实施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尾矿尾砂、尾渣治理与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及黑臭水体整治等示范工程202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1%以上,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5%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5%,全市土壤污染源得到基本控制。

专栏3:重金属污染及源头综合治理重点任务

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持续推进三十六湾及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陶家河、武江、东河、西河等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监测,加大河流和土壤中重金属指标的监测力度。实施郴江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嘉禾县陶家河流域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工程项目

尾矿、尾砂、尾渣治理与综合利用工程。加强矿山废弃地和尾矿库治理修复,实施绿色矿山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矿山。加快推进临武县三十六湾、资兴市北乡片采煤沉陷区、汝城县独立工矿、北湖区鲁塘矿区等重点区域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矿山(尾砂库)复绿复垦、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处理、金属废渣无害化处理与循环利用等任务,推进尾矿有价金属高效分离提取和高值高效利用开展尾矿多元素回收整体利用建立批尾矿高效、高值、规模利用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示范企业。

污水处理及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实施郴江河沿岸生活污水治理、郴州市污水处理厂扩建、郴州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推动河湖生态缓冲带试点建设,充分利用大自然生态系统净水能力。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水污染源的排放闭环和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装置,促进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和资源化利用。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建立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全面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把节约用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着力提升节水集约化水平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行动为抓手,全面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制度,重点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推广工程,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对节水的统筹,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到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2015年可比价)用水量下降17%以上,工矿废水循环利用率提高到55%

专栏4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重点任务

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推广工程。开展工业用水效率评估,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有序淘汰落后用水工艺和技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管理制度优化,降低供水管网大力推行合同节水管理等模式,建立完善奖补办法,加强城镇供水管网改造,严格一户一表改造,推广普及生活节水器具和生产节水技术,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企业、社区、家庭的建设重视再生水回用建设,统筹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与人工湿地建设相结合,有效提升再生水回用率。重点实施城区自来水管道漏损修复工程(郴州市智慧水务优化调度系统开发及应用)、临武县城市供水智慧调度管控工程建设等项目。

(三)形成以水产业为接续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之路,统筹接续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眼长远培育水产业,在用水方面着力提升产业化效益,结合产业发展“六大工程”与产业绿色发展和产业链延伸、绿色郴州三年攻坚等行动,加快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改造,培育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区域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着眼长远培育水产业为主导产业以发展冷水”“热水”“净水产业链为重点,实施冷水资源利用、热水资源利用、净水资源利用等三大工程,做足水文章释放水动能,加快推进资兴市、苏仙区桂东县、汝城县、安仁县、宜章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2025年,冷水资源利用替代电力制冷节电20亿千瓦时。

专栏5:水产业培育重点任务

冷水资源利用工程。依托东江湖、陵江两大水系冷水资源,建设大数据框架基地和能源冷链库基地,完善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与腾讯、阿里巴巴等大数据应用企业开展合作对接,建立智慧社区、康养旅游、远程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布局信息产业链下游,加快打造华南绿色数据谷。

热水资源利用工程。立足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做大温泉+康养+生态+文化旅游”模式的“地热水”资源产业,探索推广依托地热资源发展高产鱼类养殖、饮用矿泉水、余热供暖等热水资源综合利用方式。推进热水国际温泉康养度假中心、苏仙区许家洞镇国际温泉度假区、嘉禾温泉特色小镇等项目建设。

净水资源利用工程。利用郴州地表水资源富集、质量优良的优势,加大紧密关联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品牌包装和市场营销力度,推动东江鱼、白酒、啤酒、饮料、矿泉水等消费产品精品化、高端化发展,推进城市分质供水,强化净水关联产业。

大力发展水生态型产业。以优质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加快布局高端生态型产业实施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示范、医药康养产业创新发展示范、生态旅游业创新发展示范等工程发展高效特色的生态农业、医药康养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面推动生态产业化。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500亿元,文化产业总产值和旅游产业总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专栏6水生态型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示范工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和产品供给无害化为路径,推进“六大强农”行动,加强北湖农产品加工园、临武湘粤食品加工产业集中区、罗围食品工业园项目建设,做强做优蔬菜、柑橘、茶叶、生猪“四大百亿”产业,高标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提升“湘赣红”“湘江源”“湘南柑橘”“郴州福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以“国内一流的生态循环特色农业科技园区”为定位,以“科技+生态循环”为路径,建好郴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农林废弃物、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促进种养循环、农旅融合。

医药康养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现代中药,支持安仁枳壳品牌打造,建设桂东县中药材产业园、安仁县中药材全产业链创新研究及综合开发等项目,打造湖南重要的中药材生产供应基地。推动医疗与养老、医疗与旅游、互联网与健康、运动休闲与健康生活方式、食品与健康大融合,发展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中医康养,构建一核四区多点四辐射的康养产业发展格局

生态旅游业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发挥郴州红色资源优势,讲好半条被子”“夜宿梨山等故事,创响湘南红红色文旅品牌,实施红色旅游提质工程,推动红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挖掘郴州生态资源优势,创建莽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东江湖旅游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品质,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精品民宿、特色小镇。设计大循环旅游精品线路,串联旅游景点,深化红绿融合”“农旅结合

以护水治水倒逼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立足于产业与生态的融合发展,以护水、治水倒逼有金属、工程及农用机械、锻铸造、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石墨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硅材料等新材料培育智能机器人、专用汽车制造等新兴制造产业,推动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立产业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产业生态化。2025年,新材料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打造全省重要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专栏7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重点任务

有色金属产业绿色发展工程白银、铅锌、钨钼、铋、锡、铜等重点领域,通过严格准入、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对有色金属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行生态化改造,打造有色金属绿色产业链;加快郴州高新区稀贵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永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桂阳高新区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项目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产业升级。

石墨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工程发展石墨材料清洁生产技术,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现石墨烯材料生产过程废物的综合利用及达标排放。推进智能化生产,加强石墨材料生产的污染物排放和能耗、物耗管理,开展石墨烯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实施北湖区石墨产业链等项目高标准规划建设鲁塘微晶石墨产业园和石墨烯产业园,打造中国最长产业链的微晶石墨深加工基地。

化工新材料产业循环化发展工程围绕萤石等矿产品深加工发展精细无机氟化工、精细有机氟化工及高端聚合物等低污染或无污染、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氟化工副产物再利用,促进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以宜章萤石资源为基础打造氟化工产业园,积极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

碳酸钙新材料产业改造提升工程。依托碳酸钙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构建“碳酸钙资源开采—天然石材—重钙粉体—人造岗石—涂料、塑料—废浆废渣再利用”的“一石多吃、吃干用尽”的循环产业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超细碳酸钙、活性碳酸钙、纳米级碳酸钙、食品级碳酸钙等高附加值碳酸钙系列产品。

硅材料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工程依托硅石资源,实施资兴市硅材料产业链等项目,做强旗滨光伏光电玻璃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硅材料产业园,开发硅微粉、高纯度硅基材料、中性硼硅药用玻璃、光伏光电玻璃等高端产品,逐步形成硅石开采、硅砂加工、高纯度硅基材料、硅材料制品的全产业链条,促进矿业转型发展

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程以嘉禾铸造产业园和新兴铸管绿色智能铸造(嘉禾)产业园、桂阳智能家具产业园、万华司空新家装等项目为重点,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

培育数字经济产业等绿色新引擎依托东江湖得天独厚的冷水资源,坚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并举,打造121电子信息产业组合体系,结合“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国家级数字经济示范区。到2025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过1000亿元,其中大数据产业规模过100亿元。

专栏8:数字经济产业等绿色新引擎发展重点任务

电子信息千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以临武湖南森新能源产业园、湖南广东电子智能科技产业园区、宜章光电产业园、锂离子电池制造项目等为重点打造121电子信息产业组合体系。

数字经济产业培育工程做强软件服务与互联网产业,壮大移动电商、电商直播、在线教育培训等领域,大力发展网红”+电商。加强大数据创新应用,打造成国家级数字经济示范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推动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数字金融等领域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聚焦旅游、健康、养老、教育、餐饮等领域,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促进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数字制造智能制造工程。实施5G+“工业互联网行动,推进两上三化行动每年推动600家企业深度上云270家企业上平台。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车间。到2025年培育智能制造省级示范企业车间20家以上,市级示范企业车间50家以上,完成智能制造千百十个计划。

(四)争当全省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为主抓手,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积极推动郴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试点,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绿色技术供给、低碳治理等方面先行示范,在全省率先实现“3060”目标。

健全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产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实施以有色金属产业为核心的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涉水农业绿色发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探索推行林业碳汇交易,稳定森林覆盖率,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

专栏9绿色低碳循环生产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计划。进一步优化制造业结构,加快推进有色金属、石墨、化工、硅材料、锻铸造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型高新技术产业,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

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创建计划。支持安仁县创建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5%,培育一批省级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实施节能与绿色化改造计划。开展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实施清洁生产推进工程,完成10家以上工业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

实施绿色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郴州高新区、郴州经开区等园区绿色转型发展,积极打造碳中和示范园区、国家和省级绿色园区、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等。力争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以上,创建省级绿色园区2家以上,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以上,省级绿色工厂6家以上

加快以零碳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以打造零碳交通示范区为目标,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推动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试点示范一批减碳和适应气候变化重点工程。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的各项部署,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高质量完成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

专栏10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重点任务

推进交通设施绿色升级实施“公交都市”创建活动,加快推广应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全面推广应用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对市城区经营期到期的巡游出租车优先更新置换为纯电动新能源车。继续加大治理船舶污染力度,新能源船舶得到全面推广应用。逐步健全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监管体系。推进新能源应用等绿色民航项目。

打造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在交通、工业、商业、农业领域大力推广电能替代,持续降低化石能源比重。结合东江扩机工程及安仁、桂阳等抽水蓄能电站,争取“风光水储”一体化示范基地纳入国家规划并启动实施,推进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化、包容式发展。推进华润A、B电厂、资兴煤矸石电厂机组超洁净排放和通流、节能改造,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支持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嘉禾机械装备制造园结合增量配电网建设,推进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和就近接入消纳,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试点。

加快绿色建筑应用试点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将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要求纳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审批和施工图审查,提高建设绿色建筑控制底线水平。依托湖南省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智能建造平台,大力推动新型建筑装配化、智能化发展。大力支持浅层地热能等新能源在城镇建筑的应用,打造1-2个浅层地热能应用试点项目

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供给及转化应用能力。梳理全市“双碳”领域的技术及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支撑,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给,完善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体系,实施“绿色企业”培育计划,组建专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盟

专栏11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供给及转化应用能力重点任务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供给。深入实施政府采购两型产品政策,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装备及技术应用首购制度。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措施,奖励首台(套)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装备示范应用和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首次应用的示范工程。支持“校企院”等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和创新创业基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绿色低碳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申报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项目比例不少于55%。

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健全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绿色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应用、产业化各环节知识产权保护。用好用实湖南郴州绿色技术银行、潇湘科技要素郴州分市场等服务平台,构建全市全要素、统一开放的绿色低碳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依托郴州市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强化创业投资等各类基金引导作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实施“绿色企业”培育计划。发挥国有企业带头作用,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等组建分领域、分类别的专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盟。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企业碳排放统计、监测、信息披露等机制。鼓励企业参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中和债)、绿色基金、绿色担保、碳金融等多种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开展碳标签探索与实践,鼓励企业主动参与认证。

构建市场导向、全面参与的低碳治理体系构建政策鼓励、商业激励和监管约束的多向引导机制,制定郴州“双碳”行动方案,严格落实各级主体排放控制责任,积极参与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统筹推进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引导全民共同参与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探索全社会协同的低碳治理路径。

专栏12构建市场导向、全面参与的低碳治理体系重点任务

形成市场化的低碳发展模式大力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探索开展森林经营碳汇、竹林经营碳汇等,提供林业碳汇交易产品,积极对接和融入全国性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建立货币政策工具激励机制,对绿色信贷占比和增速高于上年同期的金融机构适当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对绿色企业签发的承兑汇票优先办理再贴现。建立绿色企业名录和绿色产业项目库,畅通银企对接渠道,降低绿色企业融资成本。

倡导全民参与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购物中心、商场、超市等积极参与节能降碳。积极抓好禁限塑工作,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一批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绿色回收站点。引导商贸企业健全节能减排标准和制度,使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举办绿色消费体验活动,推广绿色消费。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打造碳中和社区、学校、公园,引导企事业单位实施会议碳中和、景区碳中和、差旅碳中和等。

(五)打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科创高地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撑,结合创新发展“六大计划”,重点加强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载体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打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

加强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节水、治水、护水、用水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中试试点示范建设,实施“5100”和市100个重大科技专项,助力优势产业链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专栏13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任务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在水流域系统修复、水污染全过程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态服务功能修复等方面研发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东江湖、湘江、珠江和赣江流域开展应用示范,形成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加强冷水、热水、绿水、净水等优质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产业示范。

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在有色金属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加强节能减排技术、能效技术等研发与推广。加强绿色氢能、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推广。推广可持续建筑、被动房、零碳房屋、泛能站等低碳技术。有序部署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生物质利用与CCUS技术结合等新兴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强脱碳零碳技术规模化推广与商业化应用,脱碳燃料、原料和工艺全面替代,负排放技术广泛示范等。

聚焦水领域等打造区域性创新人才聚集中心。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实施林邑聚才升级版重点针对水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乡村振兴等方面人才不足问题本土培育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发挥湘南学院、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人才培育的作用,用好创新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各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打造区域性创新人才聚集中心

专栏14打造区域性创新人才聚集中心重点任务

培养和引进水领域科技创新人才。谋划筹建人才发展集团,建立郴籍在外人才库,聚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到2025年,引进5个高层次创新团队和3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本土选拔培养20个科技创新团队和40名科技创新人才。

引进和培育“碳达峰、碳中和”专门人才。引进培育碳市场、碳金融人才,以及由碳交易衍生的碳核查、碳会计、碳审计、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衍生的碳信贷、碳保险、碳债券等专业人才。根据郴州水产业需要和行业特点,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碳排放管理人才。

培养绿色乡村振兴人才。以机械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技术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基层干部、新乡贤为重点,打造一支强大的绿色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打造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载体按照“规划定位好、创新平台好、产业项目好、体制机制好、发展形象好”的“五好园区”创建要求,加大郴州高新区、郴州经开区等园区建设力度促进产业园区低碳绿色发展,深入推进东江湖渔业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提升孵化载体质量建立健全基层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到2025年,培育1-2家省级高新区全市新增市级技术研发平台100省级研发平台8家。

专栏15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重点任务

促进园区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发挥郴州高新区国家高新区的引领作用,在创建五好园区中做表率,推动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矿物宝石等重点产业迈向中高端,奋力走在全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前列。支持郴州经开区、资兴经开区建国家经开区。支持桂阳高新区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智能家居及食品药品等重点产业。支持宜章氟化学工业集中区打造氟化工特色园区。推进永兴经开区稀贵金属特色产业、嘉禾经开区铸锻造特色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支持县市区的工业集中区、经开区升级为省级高新区

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创新平台建设。抓好创新示范区创新中心、亚欧水资源研究中心郴州分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建东江湖渔业可持续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院国家超算中心(郴州)分中心、南方新型碳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碳中和前沿技术领域布局培育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省级技术创新平台,优先支持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优化整合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国家有色贵重金属质检中心、国家石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升级,建设国家级石墨新材料及石墨烯检验检测平台等一批专业平台。推进污水处理厂水质处理和水质检验研发中心建设,鼓励设立研发实验室,助推污水处理方面的科技创新支持湘南学院建设大学科技园。加快建设郴州市海归创业园暨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御林科技创新孵化中心等一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探索建设区块链科创服务平台。

培育可持续发展创新主体。加强涉水产业、碳中和示范企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择优支持打造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引进领军型科技企业,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5%以上。

专栏16可持续发展创新主体培育重点任务

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制度,加大入库企业定向培育和精准帮扶力度,优先支持研发创新能力强、创新发展示范效应突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壮大郴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培育力度,提供入库定向培育和精准帮扶服务,培育壮大郴州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规模。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600家。

(六)探索科技创新与水生态融合发展新机制

围绕“四水联动”郴州模式,坚持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结合“四大改革行动”,强化有利于凝聚科技创新合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破解破除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持续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活力。

完善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科技决策和咨询制度,改革创新示范区项目管理机制,争取中央、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市、县财政科技投入,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绿色技术转化机制,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协同治理能力。

专栏17: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重点任务

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加大郴州财政对可持续发展的研发投入力度,在郴州市产业引导基金下设立科技创新子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管理。构建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

改进创新示范区项目组织管理机制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联合省科技厅共同凝练提出创新示范区专项指南,确保项目的“实战性”。探索运用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争先、悬赏制激励、颠覆性技术资助模式、旗舰项目模式等多种遴选方式,面向全省组织具有优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科研队伍承担项目,完成创新目标。优化完善创新示范区项目管理流程。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际贡献。坚持科学分类、多维度评价,科学确定评价标准,开展多层次差别化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加快技术市场建设,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创新成果评价方式方法,加强中长期评价、后评价和成果回溯。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田长制,完善郴州市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落实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绿色矿业发展新机制,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区。

专栏18: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重点任务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田长制市县乡三级党委、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各级第一总河长、总河长,分级分段(片)设立河长湖长,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机制。市、县、乡、村四级分别设立林长、副林长,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林长会议制度,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合理设置田长层级,明确工作分工,制定针对性的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办法。

构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制定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价值评估、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多元化生态补偿、自然资源权属管理、有偿使用和使用权流转等各项制度。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制定实施存储退还机制等环境保护激励政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进行奖补。

构建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对全市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水资源、景观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并实行有偿使用准入健全水权交易平台,加强对水权交易活动的监管,强化水资源用途管制试点水资源费缴库分成办法。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搭建生态价值实现平台。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完善环东江湖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机制。

建立绿色矿业发展新机制全面推行竞争性出让,创新退出机制,完善补偿制度采矿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利用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

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加大低碳、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用地保障力度完善适应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健全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探索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郴州新模式。完善科普机制,以郴州科技馆等科普基地、“水博会”“5月宣传月”等为载体,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的技术手段,以广播电视、门户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为渠道,以媒体访谈、新闻发布会、知识竞答、征文摄影大赛、视频音频类作品等为形式,强化创新示范区志愿者协会常态化宣传的作用,将可持续发展政策、知识传播给公众。建立健全民意信息汇集、反馈、激励机制,调动公众参与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性。

(七)拓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合作深度和广度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聚焦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结合“五大开放行动”,在水产品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跨界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文明建设、涉水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推动与国际国内研究机构、国内创新示范区等的交流合作,建成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

深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依托水博会”、亚欧水资源中心郴州分中心,围绕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等问题深化与亚欧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组织联系,开展与水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工作。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合作,在流域综合管理、跨界水污染防治、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水领域防灾减灾等领域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东江湖与瑞士日内瓦湖、新西兰北岛卢托鲁阿湖等世界知名湖泊的交流,推进东江湖水论坛与世界水论坛等国际性平台的交流合作。

加强与国内创新示范区的交流合作。推动与深圳、桂林、太原、临沧、承德等创新示范区在创新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共同举办创新活动,联合争取国家科技计划、“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及项目支持,促进行业协会、智库间联合承担可持续发展科研项目。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建设。鼓励涉水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亚欧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境内外知名展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和非洲、美洲、中东欧、东盟等重点国际市场。鼓励“抱团出海”“郴品出境”,加快建设柬中金属材料产业园。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企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共建水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带、协同发展带;加强与国家高新区在绿色发展方面的经验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外溢效应,建设新兴产业承接基地和科技产业配套基地,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成为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

促进可持续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的发展,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幸福一方人。

打造郴州水文化品牌。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打造独具郴州魅力的水文化品牌。彰显郴州人文水文化,挖掘周敦颐、秦少游等历史名人涉水事迹,端午划龙船、嘉禾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围绕汝城沙洲打造一湾碧水。积极打造工程水文化,巩固资兴市东江水库大坝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双曲薄壳拱坝,茶安水库大坝作为全国第一座在红砂岩基础上建成的空腹重力坝等著名水利工程的成果。努力营造景观水文化,建好东江水库、四清湖等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加强“水映白廊”等水景观建设。大力弘扬科学水文化,结合“5月宣传月”普及水知识,持续举办“水博会”“水论坛”,开展“爱我河湖”等志愿服务活动。

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强重点行业技术改造,以循环经济理念统筹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扎实开展矿山绿色转型行动,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推进大型公共建筑低碳化改造,在政府投资新建的公益性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构建家电、汽车等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绿色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高质量打造郴州西河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清洁生产,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乡村清洁能源,挖掘农村分布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可开发潜力。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

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加强“互联网+教育”建设,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湘南学院升格为一本类高等院校,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实施健康郴州行动,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舒心安心放心的社会环境。以数字化改革提升治理效能,探索智慧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推进“互联网+放管服”,全面推行“掌上办事”“掌上办公”。建设法治郴州,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全覆盖的政府监管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平安郴州,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建立健全覆盖各领域各方面的风险监测防控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进一步强化领导。发挥省协调推进小组统筹指导作用,做好政策统筹、进度统筹和力量统筹等工作。发挥郴州市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坚持郴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领导积极抓,建立健全创新示范区建设市级领导年度责任分工,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来统揽郴州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创新示范区建设相关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县域经济社会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

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郴州第一建设主体责任,常态化研究、压茬推进重大事项落实。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指标、一名市级领导、一家责任单位”的责任体系,打通责任链、织密责任网,确保每个重大任务和指标都有人抓、有人跟、有人办。

进一步强化合力。整合全市资源,实现创新示范区与自贸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统筹推进,构建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形成发展合力。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单位部门主观能动性,分工负责、靠前服务,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联动机制,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凝聚上下合力。整合社会参与力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形成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政策保障

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积极对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争取可持续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安排,争取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对接省协调推进小组成员单位,围绕“湘十条”,争取协调解决东江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等重大问题

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围绕规划重点任务,梳理借鉴深圳、桂林地先进政策措施,结合郴州实际,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建立水资源保护、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矿山综合治理、科技创新、社会民生、低碳发展等多领域的先行先试政策支撑体系。

强化政策落实和执行。用好示范区建设“湘十条”政策,抓创新、抓产业、抓园区、抓项目、抓招商。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注重运用第三方评估、专业机构鉴定、社情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科学评价政策落实效果。

(三)工作保障

强化能力建设。加强市县两级可持续发展专门机构能力建设,推动县级机构升格为副科级。积极组织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锻造“三牛”特质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基地,培养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业人才团队。

强化智库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各方面优势,为创新示范区在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优先领域等方面提供咨询建议,提高示范区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统筹协调水平、技术实施和示范宣传成效。遴选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开展合作。主动做好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保障,建立定期交流、日常沟通、成果反馈机制,支持专家以参政议政、政府购买等多种形式开展长期跟踪研究,为专家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强化激励监督。完善《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绩效考评细则》,根据评价结果给予激励和建设示范表扬。加强创新示范区建设在县(市、区)年度综合考核和市直部门目标绩效考核体系中的分量,用可持续发展的成果评价和使用干部。对照联合国SDGs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强化创新示范区建设指标监测、评估考核、跟踪问效。建立创新示范区发展报告制度,定期总结典型经验模式和好的做法,加强宣传和推广。

(四)资金保障

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专项基金。争取国家“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等资金的支持。争取省财政保持郴州创新示范区的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积极争取实现递增。用好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实施新一轮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快一批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筹备发行郴州绿色债券在现有一般债券、专项债券发行计划中,遴选具备显著环境效益的项目,聘请机构进行独立评估认证,尽早发行首单绿色地方政府债券,填补我市绿色金融体系空白。

探索建立创新投资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撬动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及国有企业投资设立郴州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科创基金等,重点支持水产业发展及成果转化应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四五”专项规划

21324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