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媒体关注

(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新画卷)弄潮儿向涛头立 创新湖南闯新路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3-20 14:57 【字体:

湘江澎湃,创新潮涌。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来湘考察时,勉励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牢记殷殷嘱托,湖南瞄准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四个制高点”,贯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创新湖南,阔步向前。记者赵悦彤:中车株洲所的一天,是从一杯咖啡开始的。一杯咖啡容万象,代表的是企业开放包容、活力自信的创新范儿。乘着咖啡的浓香,田心聚集了400多家链上企业、2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4所职业院校,这种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极大缩短了成果转化的时间,打造了从“一个想法”到“一款产品”的“快车道”。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不久前,全球最快的CR450高速动车组样车成功下线,运营时速高达400公里,中车株洲所提供了最强劲的动力以及最精准的控制方案。从高速动车出发,到海上风机、智轨列车、储能设备,中车株洲所的功率半导体芯片、永磁牵引等众多首创成果,成功实现跨界落地。

中车株洲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科技要写在中国的大地上,我觉得是一种使命。我们也在做我们的半导体,做工业,做汽车的电驱,让我们核心的技术,赋能于行业的发展,用我们的科技,来创造美好生活。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湖南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攻关模式,创新“首台首套首创”产品18个,涌现出国内首台智能重载电力机车、全球最大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等一批国际领先技术成果。“湘字号”硬核创新成果,彰显着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湖南担当”。

记者赵悦彤:在铁建重工,2024年10月,这里下线了最大开挖直径16.64米的“江海号”,打破了我国自主研制最大直径盾构机记录。此前,这一记录由直径16.07米的铁建重工“京华号”盾构机保持。4年的时间,开挖直径增长了0.57米,这背后,又有哪些玄机。

瞄准重大产业发展需求,铁建重工再造“国之重器”。“江海号”服务的海太长江隧道,是目前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在9315米超长距离掘进中,盾构机需要面对75米的最大埋深,还有未知地质状况的挑战。

中铁十四局海太长江隧道项目工程师游少强:预计4月初,盾构机将从(江苏)南通海门出发,穿越长江,攻克超长距离、超大直径、超高水压、复杂工况等施工难题,最终抵达苏州太仓,打通长9315米的盾构隧道。

铁建重工掘进机研究设计院副院长熊晨君:国之重器,不止于大,超越16.07米这个数字并不难,难的是盾构机设备各项功能数据的同步升级,以及与所用工程的完美适配。这0.57米的跨越,成为铁建重工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生动写照。瞄准需求,科技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彰显。“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突破核心技术20项,培育企业创新联合体15家、中试基地20家,在湘高校技术合同本地转化占比超50%,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成为全省第五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记者向星华:湖南四大实验室如同四座“创新引擎”,正以燎原之势,重塑三湘大地的未来图景。在岳麓山实验室,这座“种业硅谷”里,袁隆平院士的基因密码在延续。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这里正上演着“钢铁与代码的共舞”。湘江实验室,堪称算法的“最强大脑”。而在芙蓉实验室的显微镜下,干细胞正改写医学命运。高能级平台不断涌现,催生澎湃发展新动能。去年9月,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入驻岳麓山实验室,目前,这里已经有1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开始产业化。其中,耐盐碱杂交稻新品种“箐两优3261”亩产达400公斤,镉低积累水稻实现早中晚稻品种全覆盖。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现在我们已经有16个品种,到了明年,我们能够推广的品种,有三四十个以上。我们要把科研力量协同起来,用科技支撑我们湖南的农业产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三湘大地上,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全球领先、国内唯一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试运行,“4+4科创工程”全部实体化运行、并取得一批创新成果,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新增研发机构1178家。科技创新高地,正崛起于大湖之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新画卷)弄潮儿向涛头立 创新湖南闯新路

33617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