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图片新闻

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南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新闻发布会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21-01-21 17:52 【字体:


1月21日上午,湖南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新闻发布会在长沙召开。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童旭东发布新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罗安,国家电网湖南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孟庆强,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茂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所长龚杰洪,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李小松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姚伟红主持发布会。人民网、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红网、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等20多家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是我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省委全会提出的“三高四新”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过程中,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是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近年来,我省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加速产出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越来越强劲。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童旭东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罗安先生,国家电网湖南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孟庆强先生,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茂林先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所长龚杰洪先生,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李小松先生,向大家介绍我省近年来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实施情况、主要成效以及2020年度立项基本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首先,请童厅长发布新闻。

童旭东: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湖南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我代表省科技厅,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湖南科技创新工作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时,勉励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对湖南科技创新赋予了全新定位,寄予了殷切希望。作为我省科技创新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是贯彻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承载着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产出标志性创新成果、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使命。

今天,我向大家重点介绍“十三五”以来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的总体情况和进展成效,以及2020年度立项项目情况和下一步打算。

一、总体情况

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包括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重点工程两类。科技重大专项2006年启动实施,主要聚焦重大技术突破,研发重大技术装备或产品,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示范应用。2020年,启动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主要针对重大民生及产业发展的科技问题,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和资源综合集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五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重点工程32项,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69亿元,撬动社会资金配套投入20余亿元。组织实施情况具体体现为“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围绕轨道交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粮食安全、慢病防治等产业、民生重点领域,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卡脖子”难题,广泛征集重大技术需求,组织专家团队凝练设计项目,明确目标任务。

二是强化科学论证。广泛邀请国内省内知名院士专家和金融经济、财务管理专家,从目标任务的科学性、实施内容的创新性、预期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创新能力、政策配套、组织管理、资金预算等方面,开展综合论证,指导完善实施方案,确保顺利推进。单项资助额度实现从2016年的300万元左右,到2019年5000万元的大跨越。

三是强化协同攻关。支持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参与,整合各类创新资源,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协同攻关。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产业链的交叉融合创新,加快补齐关键短板,锻造创新长板。

二、进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通过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的实施,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支撑带动我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能力持续提升。主要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展现了攻克“卡脖子”难题、保障产业链创新链安全可控的科技力量。2018年立项实施的“电子信息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采用新一代的自主可控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重构相关业务数据,为包括中芯供应链在内的200个科技型企业,提供真实可信、可审计的业务资产数据。“微晶石墨高效利用研究与产业化”项目,攻克了微晶石墨解离和浮选提纯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微晶石墨碳含量超过90%。通过新技术应用,建成了国内首条年产20万吨的微晶石墨浮选提纯生产线。

二是彰显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科技担当。2018年立项实施的“人脑重大神经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及应用”项目,针对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和孤独症等重大脑疾病进行研究,在全国范围建立了重大脑疾病的多中心数据库与协作网,开展遗传变异筛查。目前,已在全国68家医院推广应用,发现了潜在分子诊断和治疗靶点,并获国际发明专利。2019年立项实施的“湖南省出生缺陷协同防治”项目,针对我省出生缺陷发生率居高的问题,在预防、筛查、诊断、治疗等方面突破创新,构建了出生缺陷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制定了多种遗传性疾病的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地方标准和实施规范,实现多种疾病“孕前-孕期-出生后”的全链条防治、全人群覆盖,形成了出生缺陷精准防治的新模式。

三是强化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科技支撑。2018年立项实施的“杂交海水稻研究与应用”项目,鉴定水稻耐盐碱基因6个,开发水稻耐盐基因标记10对,选育耐盐杂交稻品种4个,其中,三优系列杂交海水稻在0.6%盐水灌溉条件下,生长表现良好,具有大面积应用的潜力。建立耐盐碱水稻示范区8个,示范面积5137亩,平均亩产506.52公斤。下一步,有望大面积推广,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可以多解决1亿人的口粮问题。“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智能环保清淤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针对洞庭湖区水系治理需求,借鉴深海采矿水下作业技术,研制清淤车工程试验样机,已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现场试验,为改善我国江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障流域生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

四是体现了面向长远规划和科技前沿、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智慧。2018年立项实施的“160km/h快速磁浮列车研制与示范”项目,针对车辆系统集成、牵引、制动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去年11月,在长沙磁浮快线开展车辆加载测试,速度达到160km/h,为目前世界短定子直线电机牵引磁浮列车的最高速度,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商业化运用。2019年立项实施的“超级地下工程智能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以推进地下工程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为主线,自主研制成套装备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实现我省在超级地下工程装备领域这一技术创新“无人区”加速领跑。项目团队先后研制出高原高寒铁路超级岩石隧道掘进机、钻爆法超级智能装备机群等。去年9月,又成功研制出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应用于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成为隧道智能建造的“国之重器”。

三、2020年度重大项目基本情况

2020年,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发展前沿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立项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2项、科技创新重点工程2个。其中:

“大规模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重大专项,财政支持经费4200万元。该项目对接国家清洁能源战略,针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稳定性差、消纳困难、对电网冲击大、抽水蓄能效率低等问题,研发大规模储能系统,建立储能电站,开发智慧管理系统平台,研发交直流平稳换相和电网电压稳定的技术与装备,并开展试验示范,解决湖南电网“强直弱交”等结构性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推动我省储能技术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海矿产资源开采关键装备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重大专项,财政支持经费5800万元。该项目对接海洋强国战略,针对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所面临的技术、装备等系统性问题设计,加快突破3000-6000米深海矿产资源勘探、采集与输送及其装备电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深海矿物的探、采、集、输作业关键装备,推动我省形成链条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海采矿装备产业集群,缓解我国陆地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现实压力。

“湖南省急危重症急救能力提升与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工程”,财政支持经费3000万元。该项目对接“健康中国2030”战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针对每天发生、危及个体安全生命的致死性疾病,每年多发灾害事故造成的群体性致命创伤,多年偶发、危及全体民众生命安全的突发传染病,进行系统设计,完善急危重症高效救治体系,健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决策、防控、救治协同机制,提升急危重症患者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为保障我省人民生命健康、推进健康湖南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功率器件用大产能硅外延设备研发”科技创新重点工程,财政支持经费2000万元。该项目对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目前功率器件制造的重要基础硅外延设备“卡脖子”的问题,突破高温、高洁净反应室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制填补国内空白的大功率器件硅外延装置,支撑我国功率器件自主可控发展,提升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水平。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四个面向”,坚持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并行,研发攻关与集成应用示范并重,组织凝练重大科研任务,不断完善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机制,为增强我省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内容。谢谢大家!

主持人:接下来是记者提问时间,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湖南卫视记者:实施储能重大专项对湖南能源电力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孟庆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作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总书记的承诺既体现了中国主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担当,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

国网湖南电力充分认识到能源转型的重要性、紧迫性,近年来新能源装机并网规模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全省风、光新能源装机规模965万千瓦,占装机总规模的21.1%,在推动全省低碳发展中发挥了引领和表率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省能源电力需求持续增长,清洁能源消纳难、电力供应紧张等问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我省用电负荷波动大,最大日峰谷差率接近60%,位居全国第一,电网调峰和运行难度较大,同时,新能源发电高峰与用电负荷高峰存在时间错位,导致新能源发电利用困难,预计2021年将弃风14.44亿千瓦时、弃光3.36亿千瓦时。实施储能重大专项,大力发展储能,在用电低谷时段将原本不能消纳的“弃风、弃光”存储起来,并在高峰时段释放,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促进我省能源清洁转型。

另一方面,湖南缺电,预计“十四五”期间最大电力缺口达800万千瓦以上,引入外来电是全省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祁韶直流投运后,湖南进入特高压时代,但由于湖南电网“强直弱交”特性,祁韶直流稳定运行必须有相应火电机组旋转备用作为支撑,限制了祁韶直流的输送能力。实施储能重大专项,大力发展储能,相当于在电力系统中配置大型“充电宝”,既能在用电紧缺时段提供有效电力支撑,极大缓解电力供应能力不足问题;也能显著增强电网事故备用能力,释放省内火电机组产能,切实保障我省能源电力安全。

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认为,实施储能重大专项,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对于推动我省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碳达峰目标以及保障全省能源电力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网记者:实施储能重大专项对湖南储能产业的带动效果如何?


罗安:储能重大专项的立项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科技厅对湖南省储能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实施储能重大专项将对湖南储能产业形成良好的带动效果。

我省储能产业基础较好:

一是产业聚集效益明显,初步形成了基础原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储能产品→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循环回收再利用,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储能产业链。

二是产业结构和产品优势不断增强。我省储能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和产能居全国前列;退役电池梯度利用与循环回收再利用有一定优势。

三是应用示范初见成效。湖南省电力公司已建成多个储能电站,装机规模已达12万千瓦时,近期在建规模达12万千瓦时,储能装机规模位处于全国前列。

储能重大专项是针对我省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中难点和痛点问题,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工作:一是开发先进的长寿命、高倍率,循环次数高的锂离子储能系统和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提升我省企业研发大规模储能系统的能力。二是研发高性能的储能并网设备,完善储能并网规范,解决储能与电力系统互动能力不够的问题,实现储能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三是尝试在商业模式上做一些创新,提升我省储能的获利空间,促进储能的商业化应用。同时,专项将充分挖掘湖南电力储能市场潜力,推动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落地实施,促成一批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示范工程建设,带动我省储能技术进步,打造储能先进制造业高地,助力我省“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实施,推动我省储能产业的发展。

湖南日报记者: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我省为什么要去发展深海采矿技术?我省在这一领域又有哪些技术积累以支撑该项目的实施呢?


李茂林:深海采矿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海洋工程装备则是“中国制造2025”亟须重点突破的十大关键领域之一。作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与“工程机械之都”,湖南省在矿产冶金、工程机械领域具有坚实的技术产业优势,在此基础上,深海开采项目有助于发展深海采矿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省经济建设培育新动能。

在深海采矿领域,湖南省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收购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深海作业机器人公司SMD,实现了水下作业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海底挖沟和铺缆机的市场份额已占全球的70%;长沙矿冶研究院作为我国最早开展深海资源开发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拥有国内唯一的深海采矿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所研发的深海扬矿泵管、“鲲龙500”集矿车等均已完成海试验证;湖南湘投金天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研发的钛合金构件已在海洋工程装备耐压材料上实现国内首次应用;湖南大学在运载装备智能化和电动化技术领域已取得诸多突破,所研发的智能控制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无人驾驶矿用自卸车,并在大型露天矿山开展了示范应用,所研发的基于自主IGBT的电驱系统已在各类运载装备中得到批量应用;湖南科技大学所研发的“海牛号”钻机刷新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记录,已成为“蛟龙探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也在深海集矿车、深海勘探方面突破了诸多关键技术,可为深海开采项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红网记者:“湖南省急危重症急救能力提升与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工程”项目是怎样设计,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


李小松:2020年,新冠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抗疫成果举世瞩目,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四个面向”,特别是旗帜鲜明地提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重点工程、系统工程。

我们在项目的总体设计上严格执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针对个体的心梗、脑梗、肺梗、大出血等急危重症;针对火灾、矿难、交通事故等意外灾害造成的群体伤害;针对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公众健康威胁。结合湖南省目前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院前、院中、院后脱节,公众自救和他救能力和意识薄弱,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不足,缺乏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决策、防控、救治的协同机制和快速高效、信息化、智能化的急救应急救援体系等问题,开展急危重症院前急救、心脏性猝死、危重脑卒中、大动脉出血、急性创伤后重要脏器损伤等救治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公众急救知识普及。通过项目研究和工程建设达到提升湖南省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水平,为生命保驾护航。

急危重症救治过程是“现场急救—院前转运—院内急诊—社区康复”一体化救治,各个环节不能脱节。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是4-6分钟,现场第一目击者,可在2分钟内到达现场最快施救。目前,我国公众急救知识和意识普遍缺乏,现场公众不会救、不敢救、不愿救,公众现场救护的参与度不高。我省已经颁布了《现场救护条例》,为现场救护单独立法,明确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提升公众自救、互救、他救能力。

湖南经视记者:目前国内功率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开展功率器件用硅外延设备研发有什么重要意义?对湖南省和国家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龚杰洪:一、功率半导体产业现状如下:

1、功率半导体是电力电子装置实现电能转换、电路控制的核心器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移动通讯、智能电网等领域,转换效率高同时具有节能功效,如车用功率半导体的转换效率在90%以上。发展功率半导体产业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2、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消费国。根据美国IHS机构预测,2021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达441亿美元,我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9亿美元。

二、功率器件用硅外延设备研发的意义如下:

1、硅外延设备是功率器件制造最核心的装备之一,几乎全部功率器件都是在外延片上生产。我国大产能硅外延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周期长、价格贵、维护费用高。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进口设备越来越难,存在“卡脖子”风险。

2、硅外延设备市场需求空间大。根据统计,全球硅外延片需求超过3000万片/年,设备需求超过200台/年,按照每台进口设备2500万元计算,市场规模超50亿元。

三、对湖南省和国家半导体行业的促进作用如下:

1、湖南省正在全力打造功率半导体产业链集群,加快从“跟跑”到与国际巨头“并跑”的重大跨越。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解决产业链短板,对湖南省功率半导体产业链进行“补链、强链”,为功率半导体产业链提供核心装备支持,确保功率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2、有利于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打造千亿级功率半导体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湖南省优势产业都与功率半导体密切相关,有了关键装备的支撑和本地市场需求的牵引,有望打造千亿级功率半导体产业集群,服务我省“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14145251/images/4334e783b8c14726995a3ad62a3ccf52.jpg "/>

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南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新闻发布会

1414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