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新晃黄肉牛品改工作成效报告
今年来,新晃县结合新晃能繁母牛示范基地的实施,紧紧围绕“以牧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生产,突出抓好肉牛品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2013年,全县共推广良种肉牛冻精2.2万支,完成牛冷配1.52万胎次,出生杂交牛1.26万头。
一、品改工作情况与成效
(一)品改工作情况
1、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品改服务体系。
(1)加强县级肉牛品改中心站建设。中心品改站在原有设施设备上添置不同规格液氮罐12个及其它必备设备,全年为乡镇品改站点免费提供液氮4万立升,细管冻精2.2万支,套管2万余支,及一批易损、易耗物质,确保基层站点正常开展品改工作。
(2)保障县贮氮站建没。指派专人负责,维护储氮能力为5个立方米的县贮氮站正常运转,解决液氮供应难题,切实保障全县品改工作正常开展。
(3)完善乡镇品改站点建设。一是完成扶罗、凉伞、中寨3个区域中心站的标准化建设,保障边远品改站点的物质供给。二是完善配套了波洲、鱼市、林冲、黄雷、天堂、登寨、方家屯、碧朗、贡溪、李树、新寨、步头降、米贝、洞坪、晏家、兴隆、茶坪、禾滩、大湾罗等乡镇品改站的设备设施;同时,巩固了扶罗克寨、中寨草场、洞坪杨柳冲、兴隆长乐坪、黄雷城堡、新寨龙寨、晏家肖庄和步头降腿溪8个村级品改站点。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肉牛品改中心为核心,乡镇品改站为骨干、村级冷配点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肉牛品改服务网络。
(4)加强品改员队伍建设。通过定期举办品改技术培训班,组织全县品改员加强技术培训,相互经验交流,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牢固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的专职品改员队伍。
2、普及品改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新晃县品改员在开展肉牛品改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采取分片包干、相互协作的方式,在全县2 3个乡镇开展品改服务工作,更好的把握了适时配种时间。目前,全县品改入户率达7 0%。通过推广牛直肠把握输精技术,全县肉牛品改受胎率达到了85%以上,取得了显著的品改成效。2012年,全县推广冻精2.2万支,完成牛品改1.52万胎次,出生杂交牛1.26万头。同时,抓好了品改示范区建设工作,把扶罗、新寨、凉伞、凳寨等乡镇列为肉牛品改示范区,实行适当的激励措施,集中推广肉牛二元、三元经济杂交,切实肉牛品种改良.工作,促进肉牛品质优良化。
3、加强技术推广,提高养牛科技含量。一是推广人工种草养牛技术,鼓励农户退耕还草、稻田改制种草或冬闲种草,投入扶贫开发资金为农户培育草苗,实行草苗草种补贴。2013年完成优质牧草种植3.5万亩,种草养牛户发展到2.6万户;二是推广秸秆养牛技术。全县建成青贮氨化池6.8万立方米,县局技术服务小组知道养牛户实施秸秆青贮、微贮和氨化技术,全县秸秆处理利用率提高到40%;三是推广“牛一沼一草”生态养牛技术。全县有1.8万个养牛户建立了沼气池,年利用沼气8.9万立方米,减少了山林滥砍滥伐现象,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四是开展技术培训。通过采取县级集中办班、下乡培训种派员赴外学习等方式,全年共开展养殖技术培训16期,培训700余人次。通过重点传授肉牛品改、人工种草、秸秆氨化养牛及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内容,极大提升了全县肉牛养殖科学技术水平。
(二)主要成效
1、经济效益。按照新晃县2008年开展的“新晃湘西黄牛优质高产杂交组合育肥屠宰测定”研究得出的结果来计算,每头18月龄利本二元杂交牛比同龄本地牛增加体重139.68kg。按目前市场24元/kg的价格计算,即每头杂交牛育肥出栏增加产值0.3352万元,仅此一项,共增加产值4223万元,创造了巨大的肉牛养殖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通过肉牛品改技术推广,一是优化了该县肉牛品种结构。根据调查,一头杂交牛在市场上要比同龄本地牛多卖出2000-5000元的价格,在巨大经济效益的带动下,杂交肉牛饲养量在农村养牛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对该县肉牛品种结构的调整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二是加快了该县肉牛产业的发展。肉牛品改技术在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为养牛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农民养牛热情不断上涨,肉牛养殖示范户和规模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快速推动了该县肉牛产业的发展。
3、生态效益。在开展品种改良的同时,通过配合推广秸秆氨化、饲草青贮(微贮)、种草养牛以及粪便综合处理技术,积极推广“牛一沼一草”生态养牛模式,既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有机肥料,同时又减少了秸秆焚烧污染和山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形成了较好的生态良性循环。
4、科技效益。通过品种改良技术的推广,确立了该县品改方向,促进了品改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开展体尺体重和育肥屠宰测定等相关研究,杂交牛在生长速度,育肥效果、产肉率等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杂交优势,为该县湘西黄牛品种改良以及品系目标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与事实依据,坚定了县“新晃黄牛”品种开发方向。二是促进了该县品种改良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多年的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和实践,进一步加快了该县品改员的技术成熟,品改受胎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的50.2%到如今的85%以上,这一技术指标在怀化地区乃至全省都属于领先水平。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立足县情,确定工作重点
由于新晃县位于湖南西部边陲,处于云贵高原苗岭余脉延伸末端,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十分适宜农作物和牧草生长,自然资源丰厚。全县有天然草场120万亩,可食性牧草400余种,年产各类农作物桔秆40余万吨,群众又有着传统的养牛习惯、发展肉牛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为此,县委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因地制宜、搞出特色,突出重点,带动全面”的原则,立足本地优势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一是把肉牛产业作为全县畜牧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着力打造新晃黄牛品牌,建没夜郎黄牛之乡。二是把品改工作作为提高肉牛产业效益的重点环节加以突破,着力建设“十乡百村万户十万头优质肉牛基地”,提升该县优质肉牛生产水平。
(二)强化引导,提升产业地位
1、加强组织引导。县委、县政府把肉牛产业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按照一项产业、一套班子、一条龙服务的模式,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晃肉牛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并将肉牛产业开发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纳入县对乡目标管理考核。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农业的领导具体抓。
2、加强政策引导。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县财政安排200万元肉牛产业化发展引导资金,用于品牌创建、肉牛品改、能繁母牛扩群、品种选育及规模示范场建设等;同时,充分整合发改、财政、畜牧,扶贫、农综、移民、科技等部门资金,加大对肉牛产业开发的投入。各乡镇也相应出台了政策措施,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此外,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品改员和乡村分管领导分别给予300-800元奖励。
3、加强规划引导。围绕打造“三湘黄牛第一县”,按照“品牌化、公司化、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肉牛产业化发展总体规(2010-2020年)》及《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肉牛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并将具体任务指标逐一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乡镇,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奖罚措施,切实加快全县品改进程,确保了肉牛产业建设稳步推进。
(三)广泛宣传,营造发展氛围
1、会议宣传。通过向群众广泛宣传发展肉牛产业的重要方针和品改的重要作用,把县委、县政府发展肉牛产业的战略决策及县委党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研究部署的工作思路贯彻到农户,使群众认识养牛的好处,形成积极养牛、科学养牛的自觉性。
2、媒体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养牛业。今年来,利用广播播发稿件40余篇,在中央、省、市、县电视台播放该县养牛业达18余次,发放《养牛生产实用技术手册》、《能繁母牛养殖技术手册》等共2000余册。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