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市州动态

常德:“葡萄大王”的创业之路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11-08-02 00:00 【字体:

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七大”代表;

他是湖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非全日制硕士生导师;

他是我国葡萄产业公认的专家,高级农艺师;等等。

他的葡萄育种基地里有1000多种我国目前最齐全的葡萄种质资源,连中科院的葡萄育种专家都对他刮目相看;

他的葡萄研究成果打破了传统农业理论认为我国南方不适合栽培提子的神话;

他攻克了欧亚种葡萄红色品种不能在南方上色的难关;

他不用冷冻保鲜就能保证在7个月时间内有新鲜葡萄上市;

他组建的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规模达13076亩,有1300多名成员。打造了南方“吐鲁番”的亿元葡萄产业,年销售4亿多元。他引领了澧阳平原一场绿色农业的革命风暴;

他就是闻名全国、深受澧阳平原农民尊敬的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先荣。

现年40多岁的王先荣,是澧县小渡口镇曾家村村民,这个当年高考落榜后仍然憧憬美好未来的年轻小伙,经过多年的打拼、创业,以他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事业。他的创业故事、创业之路,至今在澧阳平原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的故事至今在当地不断被人复制,不断地激励着当地村民自强不息地进取、打拼、创业。在他的创业故事的引导下,已经使当地产生了近50位百万富翁,已经使上千户农民发家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当记者把他的创业故事一一整理出来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不仅是经典的传奇,而且是人们创业的教科书和社会的财富。

一个念头的闪现

1986 10月初,高中毕业的王先荣与几个同学前往四川峨眉山游玩。在游逛当地农贸市场时,市场上卖的巨峰葡萄引起了王先荣的关注。那种葡萄个大,味正,比老家的葡萄好吃多了。自己村里不是有村民栽了几株葡萄吗?为什么村里的葡萄又酸又小?我为什么就不能培育出这么好的葡萄呢?爱动心思的王先荣想:“葡萄是较为高档的水果,如果能在家乡培育出如此好看好吃的葡萄,那销路一定会很好。”于是,王先荣没有去看乐山大佛,没有去峨眉山,他四处打听,得知这种葡萄是当地一个名叫建国葡萄园里种出来的,葡萄园的主人是西南农业大学陈建国教授,教授在工作之余,在自己家里种植了葡萄。王先荣请买葡萄的人带路去了乐山市建国葡萄园。

初来到葡萄园里,王先荣立即感到别有洞天,觉得自家门前的那几颗葡萄是那么渺小,他决心要拜教授为师,一定要把葡萄种植技术学到手。王先荣提出,自己不要工钱,只要教授管吃管住就行。看到王先荣一脸真诚,陈建国决定收徒。自此,在西南农业大学陈建国教授的葡萄园里,便天天有王先荣忙碌的身影。从育种、栽培、整枝修剪、病虫防治到采摘储藏,王先荣都一丝不苟地学习实践。时光荏苒,整整两年时间过去了,1987年冬,王先荣向恩师辞行,带着教授送给他的 2000株巨峰葡萄苗回澧县发展自己的事业。 

王先荣回到家乡后,在村干部的支持下租种了7亩旱地。他在地头搭了工棚,整天吃住在里面,对那些葡萄苗子像伺候婴儿一样仔细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冬去春来,1989年,王先荣种植的葡萄开始受益,净赚纯利2万多元。

一份真诚的打动

199212月,王先荣在小渡口镇曾家村租赁了20亩旱地,从外地引进了夕阳红、里查马特、蜜汁、秋红等20多个葡萄品种,甩开膀子大干起来,因为培管得当,几年后,葡萄销售的纯利达到了10几万元。

侍弄葡萄,是个细活,王先荣吃尽了苦,受尽了气,冷眼、打击、嘲讽是家常便饭。在王先荣心目中,人生总是喜忧掺半,老天总是在考验他。那年6月,在王先荣与乡亲们栽种的葡萄园里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传播极快的病症。王先荣试了几种防治办法均未奏效,病情迅速蔓延。情急之下,他找到澧县植保站,但还是没有找到病因。 

植保站建议王先荣找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王先荣记得,那天天气异常炎热,他在省农业厅屋檐下呆了几个小时,才等来上班的经济作物病虫研究权威白文运研究员。白研究员带着王先荣到省植物病虫检测中心对病虫样本进行检测。检测员说:“是黑痘病,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防治方案。”王先荣一听心都凉了,看到王先荣欲哭无泪的痛苦样子,白研究员推荐他去找省农科院的专家,当他来到省农科院,对方听说他只是一个种葡萄的农民,立即遭到冷眼相待,那位专家硬是把他赶出了办公室。王先荣很难过,怎么办呢?这几十亩的葡萄得治好呀,这几年的心血和种葡萄的乡亲们都伤不起啊!王先荣没办法,又去求白文运,真诚打动了白文运,他推荐王先荣找到了湖南省农业大学的石雪晖教授。

在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热情地接待了王先荣,并为治黑痘病提出了七套方案。王先荣说,这是他葡萄生涯中记忆最深的一件事,那种失落,那种急切,那种获得治疗方案后的喜悦,别人的羞辱给了他动力,家乡葡农的期盼给了他压力,教授的帮助给了他希望。

得到方案的他天没有亮就乘车回到了澧县,到家的时候手里只剩下13毛钱。他和乡亲们在葡萄园里试用各种方案。几天几夜,王先荣几乎没有合眼。方案很管用,由于治理及时,培管到位,这年结出来的葡萄果实分外大。省城求助,让王先荣和石雪晖结下了一辈子的葡萄缘,8月初,王先荣提着鲜泽的萄萄去省城拜老师。教授简直不敢相信,湖南能结出如此好的萄萄,颗粒大,颜色鲜红,味道呈冰糖性甜味。王先荣说,他非常感谢石雪晖教授的栽培技术,从此,他与石雪晖成了好搭档。1994年,王先荣与石雪晖合著了《葡萄优质丰产周年管理技术》一书。 

一张借条的无奈

种植规模上来了,收入也相当可观了,但王先荣并没有停住追求的脚步。他跑深圳、广州,观察市场上销售的品种。他发现欧亚提子销得很好,于是回来后就到湖南农大找专家,请求指导种植欧亚提子。结果专家都不认同,因为南方一直没有种植欧亚提子的历史,王先荣又上北京找专家,结论是一样,南方种植欧亚提子绝无可能。

王先荣没有放弃,决心做第一个在南方种提子的人。1993年,他又找到湖南农业大学,请专家帮忙引进种苗。于是,农大的专家为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引进了120多个欧亚提子的品种,当然,也花掉了王先荣13万元,这几乎是当时他几年种植葡萄的收成。

王先荣用两个蛇壳袋装着葡萄种苗,踏上了返回澧县的班车。车到澧县城关,下车的那一刻,他没了激动喜悦的心情,花掉几年的收入去买回了这两袋子种苗,家人能理解吗?自己的种植能成功吗?家里人能相信这两袋苗子就值13万元钱吗?他感到手中的袋子分外沉重,双手在颤抖,双腿在筛糠,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出澧县车站的。

13万元啊!1993年的13万元钱,当时能修几栋楼房。为了家庭的和睦,他不得已想出了善意的欺骗办法。他找到当时在县城一个卖酒的亲戚,向他说了原委,请求他向自己写了张十万元的借条,而自己也同时给亲戚写了一张同等金额的借条。回到家,王先荣故作轻松的对家人说,两袋葡萄是花3万元钱买来的,另10万元借给了经商亲戚。

为了这个善意的谎言,王先荣自断了退路,不得不背水一战。

一台显微镜的功劳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王先荣暗下决心,他要用执着来战胜专家认为不可能的事。他在葡萄园里盖了两间棚子,几乎天天住在葡萄园里,有人说,他着迷了,也有人说,他着魔了。王先荣开始尝试着种下那些葡萄苗,他知道专家泼冷水的原因是南方天气不同于北方,于是,王先荣萌生了自己研究葡萄生长环境的念头。1993年,他找到澧县气象局,调出了近20年的气象资料,在街上复印店一次复印了3麻袋资料,复印费就花了1000多元。然后,他回到家中,没日没夜地综合分析澧阳平原的降水量、日照数、有效积温等参数,然后就是不断研究、试验,晚上不论多忙多累,他都要坚持写下葡萄技术的研究日记。王先荣说,自己当年确实是一头扎进了技术研究中,为了观察葡萄的“花芽分化”,从石雪晖教授处借来了一台显微镜,观察花是怎样形成的,这一观察就是两年,他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南方葡萄开花时间与北方有三个月的差别,综合了各种观察研究,王先荣断定,南方完全可以种植欧亚提子。

老天总是眷顾信念执着的人,终于在1996年,他嫁接了部分葡萄苗。1998年,王先荣的葡萄获得了丰产。他提着自己种的欧亚提子去见湖南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的专家,专家们都震惊了,他们难以置信,一个种葡萄的农民可以自行研究葡萄的改种培植并获得了成功,而且,还突破了国内外葡萄专家公认的种植禁区。王先荣出名了,他,打破了传统农业理论认为我国南方不适合栽培提子的神话;攻克了欧亚种葡萄红色品种不能在南方上色的难关。

或许,王先荣本身就是一个神话。在澧阳平原的葡农和众多葡萄专家眼中,王先荣成了名副其实的“葡萄大王”。

一次思想的碰撞

随着王先荣种植葡萄的名气越来越大和他扎实的技术经验,1999年,湖南农业大学在澧县建立了科研基地。王先荣的葡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还陆续引进了200多个葡萄品种。200111月,王先荣创建了澧县农康园艺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葡萄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果品的营销。在他的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园里,从国内外引进了优质葡萄品种达到了159个,筛选适合我国种植的优良品种20个,如美人指、红宝石、红地球等。一些传统农业理论认为不适合在我国南方栽培的欧亚提子系列,也全部在园区栽种成功,并获得丰收。

20028月,王先荣与湖南农大、澧县人民政府共同承担湖南省农业重大科技项目“葡萄引种与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湖南农业大学及全省知名专家的现场鉴定。他攻克了欧亚种提子不能在江南种植,红色品种不能在南方上色的难关,使湖南省的葡萄砧木、无核葡萄品种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王先荣又在张公庙镇新年村建立218亩科研基地,承担“湖南省葡萄产期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项目,成功探索出填补国内空白的一年两熟葡萄技术。

王先荣就像是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永往直前。然而,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注定了王先荣永远是一个时代的弄潮儿。2009年,市农村经营管理局局长张业湘找到了王先荣,与他进行了一次深谈,希望他这个葡萄大王能带领澧县的葡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澧县的葡萄产业做大做强。

热衷研究技术的王先荣研究起了市场经济。这是一个新课题,他需要深入研究、需要理性思考。当时,澧县的葡萄市场是“散兵游勇”,葡农产出的葡萄存在恶性竞争。王先荣说:“当年,看到农民辛苦种出的葡萄因为跟不上市场形势,找不到好的销路,结果都烂掉了,令人心痛。农资中间商更是不顾葡农的实际情况,只管销售产品,不输出技术,不完善售后服务,不能保证产品质量。葡萄使用了这些农药化肥后,葡萄的收成很差,有的甚至毫无收成。”一人富不是富,众人都富才和谐。王先荣经过深思,决定做葡农信任的领路人,决定成立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带领澧阳平原的葡农们搏击商海。

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特的经营机制,独具魅力的经营模式为葡萄产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团结起来,就会有力量,2009年,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成立,王先荣任理事长。王先荣将合作社组建成了集葡萄科研、良种繁育、生产种植、技术培训、农资配送、葡萄销售、葡萄酒酿造于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该社有成员1373名,葡萄基地13076多亩,其中鲜食葡萄基地10957亩,酿酒刺葡萄基地2119亩,年产鲜食葡萄26000多吨,成员遍及我省除永州以外的13个地州市和湖北省、江西省等地区。

谈到未来的发展,王先荣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他说,我省的野生葡萄资源非常丰富,合作社计划建一座1万吨的葡萄酒厂;并计划建成集示范、科研、休闲的现代数字化葡萄园;为进一步做大葡萄产业,带动周边农民致富,他们计划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实行规模化生产,到2012年,将成员发展到5000人,合作社鲜食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以上,刺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亩以上,湖南澧康葡萄要成为中国第一品牌。他还说,如果常德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常德的百亿葡萄产业就指日可待。

(来源:20110725,常德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常德:“葡萄大王”的创业之路

992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