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媒体关注

拿什么激发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13-05-06 00:00 【字体:

拿什么激发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2012湖南科学技术奖励红榜解读

本报记者  俞慧友  徐兰山  本报通讯员  段爱珍

湖南省2012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419上午举行。省委书记徐守盛,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杜家毫,省政协主席陈求发等新一届主要领导班子成员悉数到场。

 “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大动力;要把科技创新与扩大有效投资结合起来,为稳增长提供引领和支撑;要把科技创新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变化贡献力量;为大力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加快湖南全面小康进程而努力奋斗。”杜家毫的讲话,将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对科技工作者的殷殷期望,浓缩在了三个“要把”中。

这也折射出湖南省科技奖励的导向。该省“第八届湖南光召科技奖”的5位获得者,以及2012年度230个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均为该省产业升级、有效投资的扩大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作出了突出贡献。

湖南光召科技奖 三湘院士的摇篮

刘业翔、刘友梅、黄伯云、夏家辉、钟志华、邱冠周、丁荣军,7位湖南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当选院士前,先后获颁“湖南光召科技奖”。该省科技界人员笑称,该奖是湖南科研工作者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提名奖”。

湖南光召科技奖,由湘籍著名科学家、原中科院院长周光召院士捐赠的“湖南光召科学技术基金会”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1996年至今评选8届,共48人获奖。

本届5位得主: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研究员王利兵、湖南大学教授罗安、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印遇龙、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张建仁,均是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劳动模范和各类优秀人才奖的载誉者,为该省新型工业化、食品安全、节能环保、农业科技、桥梁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夯实应用学科“根基”

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度美国未来政策取向的国情咨文中,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重大成就提及。它的研制成功,离不开国防科技大学深厚的基础理论研究。今年,该校“可扩展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机理及方法”,成功解决功耗、访存、可靠性等一系列严重制约系统并行扩展有效性的难题,获得了本届自然科学一等奖。

科教大省湖南,尤为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计算机、冶金有色等该省的传统优势领域。

 “湖南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在创新型湖南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基础研究和自然科学基金写入了《湖南科技进步条例》。”该省奖励办主任谭立刚介绍。

去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明确加大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具区域特色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2012年,该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93个,经费6.2亿元,同比增长30.8%,其中中南大学首次突破两亿元,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两个。35个自然科学奖项目,共发表论文2406篇,其中SCIEI收录1740篇。其中获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培育的项目,占总数的80%以上。

强化企业主体 激励产学研协同创新

近年来,湖南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效应凸显。187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中,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占60%左右,其中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占30%左右;8项省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中,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占75%,其中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占一半。

 “湖南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内的各类科研团队把科研重点放到产业发展的前沿。”湖南省科技厅厅长彭国甫多次强调。从铁建重工“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设备研制及其应用”项目,到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宽轨客运电力机车弹性架悬ZEC160-Co型转向架”项目,到众多中小企业项目,都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共振,将科研的能量成级数放大。

 “目前,湖南省企业获奖的项目中,如南车株洲所、中联重科等大型企业占了多数,中小企业的获奖项目还相对较少,我们将会更积极地推动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谭立刚表示。

 抢占制高点 瞄准科技创新支撑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2012年度,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七大产业加速成长,科技创新支撑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据统计,获奖项目中,面向该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解决产业和行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项目有54项,约占该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总数的22%。一批创新性成果在重大装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中联重科“52000千牛米上回转自升式超大型塔式起重机”项目,创造了世界最大起重力矩的上回转自升式塔式起重机、世界综合起重能力最强的塔式起重机和世界首台实现“双两百”的起重机3项世界第一。项目创新技术的应用,获直接经济效益1.34亿元,新增利税0.38亿元, 助推企业2011年塔机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三一重工“集装箱装卸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正面吊、堆高机防倾翻技术使整车稳定性提高32%,发明散料集装箱装卸技术填补行业空白,世界首创堆高机跨栏双箱技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3年第一。

铁建重工“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设备研制及其应用”项目,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产权、国际先进水平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设备,并实现产业化,成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和十大创新产品,在多个城市地铁和市政工程成功应用,替代进口同类产品。

美丽湖南 关注民生科技

此次获奖项目中,民生科技亮点频现。54项涉及农业科技、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的获奖成果,占到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总数的22%

 “超级杂交晚稻组合丰源优299的选育与应用”“爪哇稻及其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国审转基因抗虫棉湘杂棉8号和湘杂棉11号的选育与产业化”,以及“高油分、高抗逆、高产量‘三高’优质油菜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等一批获奖项目,为该省农业发展和优势农产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人胚胎干细胞建系、建库及诱导分化的系列研究及初步应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和“重金属超标土壤的农业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获奖项目成果,有效解决了该省社会民生领域中的一批重点、难点问题。

 以人为本 打造人才“集结号”

2012年度湖南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三大奖获奖人员中,牵头或参与研究攻关的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达1233人次,占59%。这折射出该省成功实施人才战略,形成培育造就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骨干力量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湖南科技发展以创新人才培育为导向,不断培育科研生力军,充分发挥省科技奖励的激励和引领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到78%,集聚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学军为首的一大批青年科技英才。该团队荣获2012年首批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

 “今年,湖南将启动湖湘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重点服务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抓好创新创业领头人和团队建设,继续实施省技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计划;继续完善人才、平台、项目、产业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鼓励并优先支持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作为主持人或首席专家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彭国甫说。

《科技日报》20130501 星期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拿什么激发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990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