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和《世界创新竞争力黄皮书》近日在京发布
11月21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参与主编的第六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和第二部《世界创新竞争力黄皮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2018图书联合发布暨创新动能激发研讨会上发布。该系列研究成果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负责组织研究,由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
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卢中原研究员,科技部二级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长赵新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李富强研究员,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周天勇教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业务主管张俊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执行秘书长刘洪海,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李闽榕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教授等。会议由李闽榕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赵新力研究员代表课题组作了第二部《世界创新竞争力黄皮书》的主题报告。他就世界创新竞争力的评价思路和方法,以及总体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介绍,并着重阐释了世界创新竞争力评价结果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同时对当前世界全球创新浪潮、创新驱动与全球结构性改革、国家创新绩效评价、数字经济、全球绿色科技创新等专题进行了分析说明,介绍了世界创新竞争力的区域格局、产业格局、企业格局、技术格局和联动格局,深入剖析了世界创新竞争力的最新态势。
《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7-2018)》黄皮书通过采集各成员国最新的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对2015~2016年间二十国集团(G20)(注:由于欧盟为一个联合体,故不纳入评价范围)中的1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揭示了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G20内部各国创新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为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
《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7)》黄皮书是在2013年3月发布的第一部《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黄皮书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采集了2011~2015年世界各国的科技、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与科技创新竞争力关系密切的指标统计数据,对2011~2015年间有代表性的世界100个国家(注:涵盖了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揭示了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世界各国创新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为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