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验收评议特优项目主持人进入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建议资助项目名单
2007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验收已经结束,湖南大学蒋建辉教授主持的“基因突变生物传感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被评为“特优”。近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获悉,蒋建辉教授已经入围“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公示已结束。从近几年的统计情况来看,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人员中有70%以上的人都分别获得了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者的培育作用已经显现。
在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基因突变生物传感关键技术”的资助下,湖南大学蒋建辉教授课题组以核酸点突变或蛋白质等遗传病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检测为模型,围绕生物识别的分子基础以及高灵敏、高选择性的信号转换新原理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探索发展生物标志分子检测的共性方法与技术,在生物标志分子识别信号转换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方面做出了较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建立了基因点突变的连接酶分析的新技术:
发展了多种基因点突变检测的连接酶分析新方法;提出基于均相识别与表面检测的两级分析新思路,提高了方法稳定性与重现性;缺口连接分析引入双酶联用,显著改善了方法的特异性,有望解决大量野生型基因中突变体检测的瓶颈问题。
2)提出了表面邻近杂交分析生物传感新原理:
解决了核酸适体传感器研究中需要构象变化信息、难以设计和灵敏度较低的困难,系统建立了蛋白质、核酸与小分子与金属离子检测的表面邻近杂交分析生物传感新方法。其中,核酸适体表面邻近杂交分析方法可实现蛋白二聚体与化学修饰的鉴定,且比构象互变方法灵敏度提高1000倍。
3)发展了基于碳纳米管隧道电流效应标记生物沉积信号放大分析生物传感新方法:
解决了电化学标记产物扩散带来的灵敏度损失的问题,发展了碳纳米管隧道效应信号转换的新机理;发现末端保护现象,建立了碳纳米管沉积的生物相互作用分析的通用技术,可望为药物与化学探针的高效筛选提供依据;酶生物沉积信号放大技术形成了高灵敏生物传感器件,有望为重大疾病筛查与诊断提供支撑。
该项目研究成效较显著,项目执行期间共发表SCI论文32篇,其中影响因子>5.0的20篇,包括JACS 3篇,Angew. Chem. Int. Ed. 1篇,Anal. Chem. 3篇,Adv. Funct. Mater. 1篇,Clin. Chem. 1篇,Chem. Eur. J. 2篇,Biosen. Bioelectron. 9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