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科学基金推进区域科技发展大有可为
由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构成的我国自然科学研究资助体系,成为了加快推进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10余年来,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围绕全省科学技术工作与学科发展目标,资助了一大批优秀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事业发展加速,基金总额与管理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全省科学基金财政投入经费由500万增加到1000万元,重点项目单项资助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从8万元提高到30万元。
湖南省科学基金委瞄准国际学术研究前沿,立足湖南的基础研究能力,结合湖南应用基础研究的需求,优化学科布局,精心组织立项评审,确定资助共80项。
通过3年的研究,这批杰出青年和重点项目中有23 项取得重要进展,39个项目验收评为优秀。这些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774篇,发表的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466篇次;出版中、英文专著19本,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94项;项目相关成果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4项,其中国际奖励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这些项目的实施,解决了一些基础性难题,推动了湖南基础研究的发展。同时突破了不少技术瓶颈问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湖南大学何怡刚教授主持的“开关电流电路测试与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项目,首次提出了小波变换及小波神经网络硬件实现系统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提出了开关电流模拟连续小波变换、小波变换算法和小波神经网络实现理论和方法,对推动开关电流电路理论与设计技术应用于小波变换及其网络实现、推动小波理论及其应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中南大学肖鹏教授主持的“高速列车C/C-SiC制动材料低成本制备技术的研究”项目,不仅为高性能摩擦材料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全省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等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湖南大学何晓晓教授主持的“硅壳纳米颗粒材料的生物效应研究”项目,为硅壳纳米颗粒材料制备的尺寸控制、化学修饰以及安全使用浓度提供了依据。中南大学陈翔教授在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下,在皮肤肿瘤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三年中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和湖南省“五四奖章标兵”称号并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 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据了解,这80项杰出青年和重点项目的实施,起到了“资助一人,带动一片”的积极作用,“小项目”托起了“大学科”。三年中培养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639名,57 人成为了学科学术带头人,有30多个优势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行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科技计划资助82项。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