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陈华杰副教授研究成果在《先进材料》上发表
湘潭大学陈华杰副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云圻院士课题组合作,成功调控了萘酰亚胺类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成膜性、能级结构、薄膜表面形貌、分子堆积排列模式以及载流子传输性能等参数,其研究成果以《基于杂原子取代萘酰亚胺-苯并噻二唑类共聚物构造高性能、空气稳定场效应晶体管,获得高达8.5cm2V–1s–1的电子迁移率》(High-Performance,Air-StableField-EffectTransistorsBasedonHeteroatom-SubstitutedNaphthalenediimide-BenzothiadiazoleCopolymersExhibitingUltrahighElectronMobilityupto8.5cm2V–1s–1)为题,发表在材料与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Materials,2017,29(4),1602410,影响因子18.96),同时被选为期刊的内封底(InsideBackCover)。
陈华杰主要从事有机/聚合物π-共轭材料及其光电功能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获省自科基金项目“新型二维并环类大π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场效应晶体管应用”(2015JJ3122)和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梯形并环和杂环类n-型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场效应晶体管性能研究”(51403177)的资助。目前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公开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6项)。发表论文已被Nat.Mater.,Nat.Commun.,Chem.Rev.,J.Am.Chem.Soc.等权威期刊引用达1000余次,其中单篇第一作者论文(Adv.Mater.,2012,24,4618)最高引用达400余次。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诺贝尔奖得主AlanJ.Heeger教授和《JACS》副主编KlausMüllen教授等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图:器件结构、材料结构与载流子迁移率之间关系和PNBS自支撑薄膜展示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