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科技人才扶贫:湖南农业大学派驻祁东县科技扶贫团队助力祁东黄花菜绿色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中央组织部、国家科技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农〔2014〕105号)的文件精神,自2015年10月,湖南农业大学的农业机械化专家谢方平教授、李旭博士及专注于农产品加工技术的郭红英博士被选派到祁东县的湖南新发食品有限公司,协助解决了有关黄花菜加工的设备改进及技术完善问题,为企业培养了加工技术人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已发展黄花菜种植基地38000亩,直接带动当地农户29000户,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35250人,户均增收3900元;助力精准扶贫,带动贫困户1150户,安置农村贫困人口3450人,人均年创收2850元;规模化年加工黄花菜148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5135.2万元。同时,企业还被授予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质量信用AAA级企业”等殊荣。
黄花菜又名“忘忧草”、“萱草”、“金针菜”等,其花蕾是我国历史悠久营养丰富的特产蔬菜,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祁东县是我国最大的黄花菜种植与加工特色基地,祁东已获中国黄花菜原产地称号,最近又获中国黄花菜之乡的美誉,祁东黄花菜亦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月份黄花菜的生长高峰期每天采摘3万吨鲜菜,而现代化规模企业的加工消耗能力却不足鲜菜产量的十分之一。针对该现状,服务团队结合黄花菜的物理特性,协助企业改进已开发的脱水黄花菜杀青烘干设备,对其杀青环节中的杀青温度、蒸汽量、蒸汽的喷入速度、杀青效率及烘干效率、气流量、气流温度等参数进行了系统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烘干效果,实现了鲜黄花菜绿色加工自动生产线的改进更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了损耗和能耗。在共同努力下,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为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企业的发展,同时鼓励研究生走出大学到生产第一线去,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服务团队的努力下,在湖南新发食品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促成了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实习基地在新发食品的落户。经过连续2年开展的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不仅为企业注入了新活力,而且促进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更好发展。从企业的长远及健康发展着手,针对企业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产品单一等现状,在现有产品及生产加工设备的基础上着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在服务团队的指导下,2016年企业积极研发新工艺及新产品,申报专利十余项,利用现有设备资源开发产品十余种,不仅丰富了企业的产品种类,亦提高了绿色加工自动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和生产功能的扩展。服务团队在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还多次邀请湖南农业大学的其他专家教授如蔬菜专家刘明月教授、植物病虫害防治专家刘二明教授、中药材专家曾建国教授、风景园林设计专家于晓英教授、农产品加工专家张喻教授、沈清武教授、唐忠海副教授及袁隆平院士办公室主任辛业芸研究员等深入企业指导,为公司的加工生产、销售、产品宣传及规模扩展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鉴于黄花菜产业在祁东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和传统种植形成的规模,为促进黄花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和湖南省中药材产业联盟的支持下,祁东县委县政府邀请了包括服务团队在内的专家召开了祁东黄花菜产业中长期规划(2016~2025年)现场调研会。专家们提出了挖掘祁东黄花菜的文化底蕴、鼓励种质创新、良种繁育技术、规模化种植、加工助剂与加工设备开发、重视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泌乳、促眠保健品及抗抑郁医疗食品、即食鲜菜推广、裂花提取物综合利用,园艺产品与畜用产品开发)、构建种、产、售溯源体系、打造黄花菜旅游产业(引进国内外黄花菜食用品种和观赏品种)等规划任务,为祁东黄花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挖掘祁东黄花菜的文化底蕴,服务团队积极参与黄花菜博物馆的筹建,并邀请湖南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如农产品加工专家谭兴和教授、张喻教授和园艺园林学院的蔬菜专家刘明月教授、何长征教授、胡新喜教授、孙松林教授等,以“发掘探寻黄花菜起源、提炼弘扬黄花菜文化”为主题,就黄花菜博物馆的设计和筹建进行了深入研讨,为黄花菜博物馆的顺利落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黄花菜产业是一个事关健康的朝阳产业,由农业机械化专家谢方平教授、专注于农产品加工技术的郭红英博士等组成的湖南农业大学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团队将在当地主管领导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在当地企业的积极配合下,以更大的激情和饱满的工作状态继续投入到祁东黄花菜的绿色发展事业中。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