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韶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韶山市人民政府
韶山是毛主席家乡。韶山于1990年12月建市,现辖4乡3镇61个村,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是享誉全国的四大革命纪念地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1996年,韶山市成为湖南省首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3年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湖南省韶山市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规划(1996—2010年)》,全方位、大力度推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亿元,比2002年的8.02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1.2%,人均GDP达到2.26万元,财政总收入1.5386亿元,比2002年的0.4050亿元增长2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7亿元,比2002年的2.48亿元增加增长492%。韶山近三年连续步入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快县行列。
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准确把握市情,确立适合韶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实验区是探索地方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实验基地。作为毛主席的家乡,作为一个欠发达的红色老区和非传统资源型城市,我们深刻认识到,韶山最好的资源是生态,最大的资本是旅游,留住碧水蓝天和青山绿地,就是保住韶山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同时,旅游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所在。基于此,我们确立了“旅游立市、工业强市、生态靓市”的发展战略,和“净化景区、繁荣城区、发展园区”的发展思路。为实施这一发展战略和思路,我们一是突出了“生态至上、环境优先”的理念。坚持“不要透支生态环境的短时发展”,对项目引进实行最严格准入,保持韶山天然“大氧吧”的生态优势,打好“生态韶山”品牌,把韶山作为圣地来保护、家园来建设、公园来管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01%,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3平方米,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二是科学制定和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从200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前所未有的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十一五”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和旅游、水利、交通、国土等10个专项规划组成“2+10”的规划体系,不断完善规划指标、行业规划、项目规划,将实验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使韶山的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全领域地推向前进。三是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和推进机制。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从省内和国内高校、院所聘请一大批院士、经济技术顾问参与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和发展思路的制定,指导重大项目建设和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科技园区建设等,完善了专家指导、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训机制。从而保证了政府决策和重大项目推进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科学的决策机制的带动下,我们把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定位为“韶山五个示范工程”,把十二五规划定位为建设“韶山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提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通过借力发展、自我发展、创新发展,韶山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二、提升区位优势和整体形象,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个地方的区位和品位,是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吸引投资、加快发展的吸引力所在。为提升韶山的区位优势和总体形象,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对接长株潭快速交通网络。建成了韶山高速公路,拉通了外界连接核心景区和城区的两大通道,建成了核心景区南北绕行线,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韶山融入长沙一小时经济圈。目前,我们争取沪昆高铁在韶山设站,这一项目已全面启动,将极大地带动韶山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极大地推动韶山的城市发展。二是净化和靓化景区环境。于2008年全面完成了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投资3.7亿元的“一馆、一场、二路、四站”等重点工程全线完工,核心景区完成新一轮提质提档,旅游设施的通达性和容纳力全面增强;同时,建立旅游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旅游环境和秩序得到根本好转。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举全市之力全力创建5A级景区,争取今年年底创建成功。三是建设宜居型生态旅游城市。以新的经营机制和手段推进城市建设,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严格按规划高标准建成了一大批城建项目。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三年实现城区拓展一倍,推动了城市框架拓展、环境靓化和人气凝聚。同时完成了引水工程、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二厂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利用科技手段对污水和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化率达46.2%。初步形成了“城在景中、园在城中、绿在窗前”的城市风貌,一座人文化、生态化、现代化的风景型、旅游型精品城市已基本成型。区位和形象的快速提升,使韶山的知名度向开放度转变、影响力向竞争力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正提速步入快车道。
三、加快发展新型产业,推动可持续发展
根据韶山的生态优势、旅游优势、政治品牌优势,我们坚持走以旅游引擎驱动,工业适度跟进、农业协调推进的产业化道路。一是加快旅游产业化。着眼于打造中国红色旅游第一品牌和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致力于把韶山旅游这一最大潜力转化为实力,最大优势转化为胜势,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成立了旅游投资建设公司,整合了景点资源,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引进了广西昌龙集团建设人民公社印象城,打造旅游商业圈,韶山综合旅游服务业呈蓬勃发展之势。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加快推进云梦谷主题公园、五星级宾馆、韶山文艺馆招商,积极扶植乡村旅游,初步实现瞻仰型旅游向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等综合型旅游转变。随着旅游产业活力的不断显现,来韶旅游呈不断升温之势,2008年来韶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5亿元。旅游业成为主导韶山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按照适度发展工业的要求,我们按照“一园一区一线”的工业布局,大力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型工业。一园是韶山永泉科技园,以“生态园区、人文园区、效益园区”为发展目标,于2006年启动,已引进16家入园企业,逐步形成光电产业、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亿元,税收1510万元。一区是银田工业小区,作为科技园区的配套工业区,是在韶山老工业区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成的机械制造业基地。一线是省道S208线沿线工业带,主要是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拥有9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其中有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湘潭市龙头企业。在“一园一区一线”的基础上,我们已初步培育成先进制造、生物药业、肉食加工、光电产业等优势产业群,正在朝“33、55、11工程”(即创3家税收过3000万元、5家过500万元、10家过100万元企业)而努力。三是推进自主创新。目前,全市20余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利技术,占全市工业企业的40%。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一批科技计划项目获得了重大突破,其中湖南长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絮凝沉淀剂去除肝素钠中复合蛋白质新工艺”获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专项支持,湘潭市恒欣实业有限公司的专利“矿山井下架空乘人装置液压驱动系统”和高翔重工等项目获科技部创新基金支持,韶山大北农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卫康”获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点支持。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全市61个行政村全部列入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村水利、交通、电力、能源设施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市农业科技示范户1200户,其中省级示范户12户,农机技术普遍推广,全市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达到90%,沼气池入户率达到30%。“基地+农业”“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社等模式快速普及,目前全市有农业生产示范基地10个,农业龙头企业9家,农业合作社23家,共计带动农民1万户(次),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852元,排在全省首位。
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城乡统筹示范区是韶山未来5至10年发展的新定位。其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基本方法是统筹发展,落脚点是让发展成果均衡惠及城乡居民,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创新。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韶山城乡统筹示范区。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推动:一是高起点编制规划。精心编制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突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割,调整完善全市土地利用、产业布局、道路交通、生态环保、景观风貌等相关规划,构建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目前,规划已完成初稿。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争取国家、省、湘潭市的重视和支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重要板块,争取纳入国家、省支持范畴。二是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着眼“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切实抓好城乡统筹重点区域、关键环节及主要矛盾的突破。当前的重点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长效投入、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社会保障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形成土地要素市场,建立市、乡两级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管理,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实现“散户向大户集中、龙头企业建基地、经合组织网片区”等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涉农资金的整合运用,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形成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向乡倾斜”的稳定增长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以政策性金融为补充、以农业保险为保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多种担保办法,鼓励设立农业担保机构,支持发展农业保险,切实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体系和操作模式,争取我市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未来发展,韶山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继续坚定不移地强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朝着韶山在湖南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而不断奋进,进一步彰显出韶山作为红色圣地、发展热土、和谐典范的独特魅力!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