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0001号提案的答复
你们提出的《以创新型省份建设引领湖南高质量发展》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创新发展新合力”
1、加快推进长株潭自创区建设。近年来,长株潭自创区建设紧紧围绕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实施和“三区一极”战略定位,依托“长沙科创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等核心园区,构建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调整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扎实推动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助力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18年,自创区技工贸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10%以上,技工贸总收入达1.1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00亿元。
2、充分释放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核心载体作用。我省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增长率居全国第2位;长沙高新区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2位,较上年提升1位;湘潭高新区提升9位,衡阳高新区提升6位。2018年,怀化获批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达8家,新增6家省级高新区,长沙高新区和怀化高新区获批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660家,是2015年的2.56倍,是“十二五”五年增长数量的2.57倍。“十三五”以来,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5.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GDP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2017年和2019年两次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分别获得两项专门政策支持。
3、大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2019年3月13日,科技部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部省工作会商会议纪要》,进一步强调了“部省双方将把创新作为湖南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根本出路,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统筹各类区域创新平台,聚集高水平的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产业项目建设年成效明显,2018年“五个100”累计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23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竣工投产。目前,已有长沙、株洲、衡阳获批创新型城市,郴州获批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浏阳、湘阴、资兴获批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湘潭、郴州、怀化、永州研发投入完成率居全省前列,岳阳研发投入强度有望突破2.0%。长沙高企数量突破2300家;怀化、张家界R&D投入较上年翻了一番;永州、邵阳、湘西州、郴州R&D投入较上年增长超过50%。益阳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园、助力精准扶贫成效突出。娄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20%。常德创新举措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二、关于“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发展新体系”
1、组织指导开展创新中心建设并取得重大突破。依托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整合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省内优势创新资源创建岳麓山实验室。制定《湖南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专项行动方案》《湖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规范和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全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分别达18家、14家、17家、54家、4家、3家、4家。株洲国创轨道科技有限公司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组建国家先进轨道装备创新中心,成为我国第十家、我省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积极支持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公示,即将获科技部批复。2018年11月,组织相关部门、园区、企业和高校召开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座谈会,专题研究如何促进我省文化领域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以及文化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与重大项目布局、传统文化产业科技应用与升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等相关工作。同时,今年省重点研发计划将围绕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重点支持数字视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产学研融媒体科技创新示范、新闻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在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增强辐射效应。
三、关于“加大支持力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新活力”
1、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大学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校凝练学科方向、建设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强化优势、彰显特色、服务需求,培育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学院与高职院校,使之成为创新引领的动力源、开放崛起的排头兵。同时,积极对接国家科研基地和重大研发平台规划,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优势,广泛吸纳海内外人才、技术和资金,建设国际领先的国家实验室等综合性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不断调整优化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在高校的布局,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的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我省先后出台了《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湘办发〔2017〕42号)和《关于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芙蓉人才行动计划落实落地的方案》(湘组发〔2018〕9号)等文件,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的“十大支持”明确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分类实施人才支持激励政策,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人才服务具体产业、行业、企业的质效;“十大放开”明确从编制使用、职称评定、薪酬制度、股权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改革、集成创新、系统放权,形成放管服衔接配套、高中低相得益彰、具有湖南特色的人才发展体系。六项人才工程则是瞄准我省战略实施需要、产业发展需求,在政策设计上坚持统筹兼顾,以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型企业家、高技能产业工人、湖湘青年英才、农村基层人才为重点,以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为抓手,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把人才挺在发展的前面,使人才服务到具体产业、行业、企业。为切实优化服务流程,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服务,我省设立了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并开通了网上服务大厅和微信服务公众号,与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外事侨务办、长沙海关等13个窗口组成单位的办事系统或政务平台实现了业务对接,可办理出入境、外国专家证书、社会保险、医疗保健、海关和涉外管理等多项业务,实现了专家人才“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
2、聚焦科技事业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我省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财力水平也依然较低。尽管如此,我们也在全力确保与财力相匹配的科技支出水平,每年在编制下年度预算时,充分考量财力可能,统筹配置各类资源,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尽最大可能增加资金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支出稳定增长。从2014年的59.3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29.7亿元,年均增速21.57%,远高出同期财政支出增长。据快报数,2018年投入比2017年增长38.28亿元,较上年增长41.87%。2018年省级财政科技支出增长46.3%,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提高0.26个百分点、达到1.94%。为督促切实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我们还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严格落实《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湖南省省直单位绩效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湘办发〔2018〕22号)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
为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综合运用前资助、后补助、基金投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以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大投入”。后补助投入方面,建立“以赛代评、以奖代补”的项目评审支持机制和“面向结果、面向绩效”的经费后补助机制,2018年省级后补助资金投入达7.33亿元,约占科技类专项资金规模的44.37%。2018年1月,印发《湖南省支持企业研发财政奖补办法》,通过采取事前备案、事后补助方式,建立普惠性补助体系,2018年新增安排4亿元用于研发后补助政策,2019年预留5.8亿元。基金投入方面,支持设立湖南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通过股权投资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资本化。
针对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过细过死”“重物轻人”等问题,继2017年出台针对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科技20条”之后,2018年我们又出台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初步建立起“自科+社科”全科研领域的项目经费管理体系,对科研经费使用、精简规范项目检查等都提出了要求。
四、关于“加强创新合作,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新机制”
重点支持我省科技创新主体,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与沿线国家开展联合研究、学术交流、专题推介和项目对接等合作。加强我省现有18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8家省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以及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中埃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重要对外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鼓励平台依托单位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模式发展,构建面向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骨干网络。推动长沙“科创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核心增长极,对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成功举办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携手湖南助推中部崛起大会、第四届对非投资论坛、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落户湖南。怀化开通中欧班列湘欧快线,各地海关机构和力量得到加强。新结国际友城8对,开放崛起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推广复制3批56项自贸区经验,新引进114家三类500强企业产业项目177个。全省进出口增长26.5%,实际利用外资、到位内资分别增长11.9%和17.7%。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湖南正在拥抱世界中加速崛起。
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1、将加强科技创新法制建设,做好《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办法》修订和《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制定工作,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加强政策创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源泉。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专门政策,健全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
2、将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统领,继续支持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竞争优势突出、产业集聚明显的特色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自创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促进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供示范。
3、将认真贯彻落实2019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和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继续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在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再培育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10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4、将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牵引,全面推进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六项人才工程,着力开展“五聚焦五突破”行动,在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放活”科研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上持续发力。
5、将制定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科研机构、人员经费管理自主权。继续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建研发平台和机构、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完善省校合作机制,积极支持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优势学科发展,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6、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医疗健康、轨道交通、智能电力等领域进行布局,认定和培育一批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争创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依托我省杂交水稻、中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技术优势,完善省级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体系。精心办好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办出品牌。办好湖南—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贸易洽谈周等经贸活动。
感谢你们对湖南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
2019年6月11日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