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基于土壤成分锰氧化物的成因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湖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李丁、陈莎课题组在国际微生物老牌期刊《Archives of Micro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A soil-borne Mn(II)-oxidizing bacterium of Providencia sp. exploits a strategy of superoxide production coupled to hydrogen peroxide consumption to generate Mn oxid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当地土壤细菌利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氧化Mn(II)生成锰氧化物的机制。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土壤细菌存在“间接氧化形成锰矿物”的现象。
活性氧介导的细菌非酶促Mn(II)氧化,即“Mn(II)间接氧化”,所形成的锰氧化物,在地表化学元素循环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虽然,该现象已在海洋细菌中得到证实,但是,在陆地土壤中,细菌间接氧化Mn(II)的证据仍不明晰。
研究论文发现该细菌利用了在体内不断产生超氧化物和消耗过氧化氢相结合的策略,来形成锰矿物。而且,通过组学分析发现,细菌体内产生的大量活性氧,可参与七元含氧杂环化合物的形成,从而转录激活苯乙酸分解代谢,最终利用苯乙酸代谢途径来减缓过量活性氧对机体自身产生的危害,这项工作为加深理解Mn(II)间接氧化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