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娄底经济转型发展
近年来,娄底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速赶超、建设幸福娄底”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狠抓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69.17亿元、高新技术总产值2531.4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86.9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62家,成功跨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被列为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试点市。
推行学术、医学和技术创新,创出累累硕果
“十二五”以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娄底市专利申请总量突破万件大关,全市共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和专利奖共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奖总量和等次均创历史新高。
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博士教授为主体,组建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创新团队,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近日,从省科技厅获悉,这支科技创新团队牵头申报的湖南省第一批科技专项重点项目“激光近净成形反复热循环状态下显微组织的演变规律”获准立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国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开拓者周宏灏院士领衔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市中心医院正式成立,即将开展精准医疗工作,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该工作站是全省首家三甲综合医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标志着娄底市开启“量体裁衣”精准医疗模式。
湖南农友机械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若桥荣获全省“以创新促创业”特别奖;湖南美程陶瓷科技公司方豪杰团队研发的“基于干压成型工艺制备复杂结构高性能电子陶瓷”、国网娄底供电公司“老虎创新工作室”邱先智团队研发的“输电线路大数据时代智能管理云平台”项目,荣获省职工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涟钢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曾斌团队研发的“高ti微合金化高性能工程机械用钢”项目荣获省职工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奖。
实施科技惠民,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使科技进步成果能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娄底市科技惠民的本质要求。
加强科技培训,拓展助农渠道。“十二五”期间,娄底市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选派345名科技特派员推进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实施科技开发项目上百个,年均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200余场次。结合国家和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省、市两级联合安排65名“三区”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开展科技服务300余次,开展各类培训100余场次。同时,科技部门根据工作实际,每年多次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科技扶贫,仅2015年市科技部门就4次进入涟源市水洞底镇长步村,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为该村争取到位扶贫资金37.5万元,指导该村制定产业转型发展规划。据统计,全市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1280多场(次),发放科普资料24.16万余份,培训农民达46900余人次,完成《娄底市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数据库建设。
支持农业产业化。市本级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每年30%用于农业产业,积极争取部、省支持,先后建立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7个,农村农业信息化基层站点70余个,仅2015年,推荐了涟源市桥头河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的“玉竹高产栽培及深加工综合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申报2015年度的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推荐37个农业和社会发展项目申报省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推荐申报2015年度县域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引导专项项目9项,获立项支持达19项;另外,积极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指导冷水江市组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农村农业信息化基层站点70余个,年均开展专家在线咨询300余人次。为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先后建立湘村黑猪和突尼斯石榴等7个省级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冷水江农业科技园,实现了娄底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零的突破。“十二五”期间,共实施农业科技开发项目79个,项目总投资达1.12亿元,实现利润1390万元;组建农业技术协会等81个,建立农村农业信息化村级基层站点70余个,依托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发布信息5000余条,接听处置“12396”服务热线1700多个,信息发布、平台活跃度均居全省前列。
促进科技惠企,奏响政企新乐章
娄底市各级工会以企业为基础,以职工为主体,组织他们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建设主战场,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推广等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职工推动创新、市场主导创新、社会支持创新的良好工作局面。
深入企业进行对口帮扶。“十二五”期间,市科技局开展“创新驱动,助企兴业”活动,班子成员率党员年均下企业调研30余次,收集掌握与企业科技创新相关数据100余条。同时,向有关产业协会和企业赠送产业专利数据库以及承载数据库相关系统的计算机,助力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创新创业。通过指导娄星区组织创新创业及互联网+工作座谈会,积极构建众创空间等创客服务平台。
以科技计划项目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并全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十二五”期间,全市共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341项,其中国家项目62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9130万,安排市级科技项目458项,助推全市3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5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有效合作,并攻克核心关键技术130余项。在实现省级科技重大专项落户娄底,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支持方面,也取得了空前的成效,仅冷水江市就获得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支持1000万元。
针对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和企业自主转化能力弱的实际情况,娄底市组织了首届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省市14家媒体对娄底市在国家和省获奖的创新成果进行了宣传推介;举办娄底首届科技型企业融资暨专利权质押贷款推介会,促成银企“联姻”签订总额度达4.66亿元的授信协议。通过多措并举,全市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得到转化并取得明显成效,其中湖南文昌科技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成功合作“轨道交通车辆用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项目已正式投产,预计今年新增产值5000万,湖南农友集团与湖南农大合作的多功能耕作机、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机等6项创新成果成功产业化,已转化成果产值达5亿元。
加快产学研合作,驱动娄底经济转型
为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娄底市加大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入,“十二五”期间,市内185家企业与国内3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得到进一步深化。全市62家高新技术企业有近70%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市内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合作,攻克核心关键技术10余项,科技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市科技局局长胡绍华说:“我们要把科技成果归结起来统一宣传出去,提升百姓对科技的信心,真正的深层次的改变百姓对科技的认识观。”“十二五”期间,娄底市共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励、专利奖2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有色金属工业科技技术一等奖励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共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2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39项。同时,引导企业借力央媒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娄底市2项创新成果登录央视十套《我爱发明》栏目并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引进科技创新成果入驻娄底也是娄底市科技驱动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娄底市通过科技招商引资共引进20万吨螺旋藻碘盐等项目32个,到位资金5.5亿元,为优化娄底市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我们一直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与娄底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使得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金量越来越高,娄底人民纷纷“触电”。据统计,在阿里巴巴中国站以娄底域名付费注册的电商企业多达3000余家,行业覆盖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家居建材、数码电子、美术工艺、五金交电等,在淘宝网上注册经营的网店达2万多家。本土商贸业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电商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农村电商得到了可喜发展。2013年,新化县被认定为“湖南省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县”,2015年,双峰县和新化县又分别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和“湖南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万宝电子商务集聚区成功获批为“湖南省第一批服务业示范集聚区”。与此同时,“十二五”时期,娄底高新产业快速崛起,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年均15.9%的速度较快增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以年均增速达17.6%,分别高于全市规模工业4.0个百分点、5.7个百分点。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娄底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转型发展更是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市科技工作主管部门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以赴做好娄底市科技创新与管理工作,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创新型娄底做出积极的贡献。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