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穷”在远山有近“亲”——市科技局对口帮扶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六屋场村扶贫工作掠影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9月23日,怀化市科技局全体干部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道,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了对口帮扶贫困村——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六屋场村。按照怀化市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在2015年4月份,六屋场村被确定为市科技局的对口帮扶贫困村,随后,市科技局深入开展了市委的“一进二访” (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活动,对该村全面核实扶贫对象,制定完善脱贫计划,解决脱贫突出问题。其中,为实现精准扶贫,局领导班子成员、局全体工作人员分别与六屋场村的62户贫困户进行了“结对子”、“结穷亲”,实行结对帮扶举措,确保了该村贫困户全覆盖识贫、扶贫、脱贫。此次全体干部职工来到六屋场村,就是专程来看望远在深山里的“亲人”。
仅仅通过一年多的扶贫工作,脱贫工作成效显著。现在,走进六屋场村,映入眼帘的是:新建的人饮蓄水池卫生水哗哗流进农家,新修硬化的村组道直通到村里葡萄基地,焕然一新的村支两委办公室矗立在眼前,村卫生室新房拔地而起……一曲同步实现攻坚脱贫的壮歌正在辰溪的“西藏阿里地区”——六屋场村奏响。之所以能够演绎出如此华丽的扶贫乐章,是因为演奏者以“四个舍得”的满怀激情,莫失莫忘、不离不弃,真实真正地为“亲人”帮在难处、扶在实处,诠释着对远山里的“亲人”深深思念与牵挂。
舍得用情,为“亲人”绘起脱贫新蓝图
在当地,人们因为该乡的恶劣自然条件以及偏远地理位置,而称之为辰溪县的“西藏”,六屋场村作为上蒲溪瑶族乡最偏远闭塞的村子,又被当地人称之为“西藏”的“阿里地区”,是一个“一脚踏三县”的典型边界穷村。六屋场村村海拔700多米,属于高寒山区,山多地少,人均耕地0.7亩,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方式落后,总人口1167人,但现只剩下不到400人在家务农,而且留守的基本上是一支由妇女、儿童、老弱病残所组成的“386199”队伍,2014年人均纯收入仅1340元,贫困面较宽、贫困度较深是该村的贫困特征。
市科技局扶贫工作队去年入村以后,与乡亲们情相通、意相连,带着感情、带头责任,通过深入田间地头、挨家挨户调查,采取座谈会、听取干部村民意见等方式,精准识贫到户到人,对全村贫困户进行核实,对不符合标准的对象进行清理与调整,确定了扶持脱贫62 户 238人、缺乏劳动能力需低保兜底脱贫的11户18人、患大病需救助的7户15人以及需助学脱贫的24户33人。对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分类施策,一户一档,一户一计,做到户户有人帮扶。
舍得用心,为“亲人”托起脱贫致富梦
“脱不脱贫,致不致富,关键要看老乡”。让农民从依靠土地生存到凭借土地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队用心上心,真心实心,帮助制定脱贫致富计划,组织成立了高山云雾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聘请了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王智课教授作为该村农业科技特派员,对10余户种植贫困户进行了葡萄种植专业培训。2015年10月,工作队还带领村干部、种植大户到鹤城区黄岩乡学习高山葡萄种植技术。
工作队以“短线”与“长线”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方式,实施“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扶贫方略,采取“合作协会+生产基地+贫困农户”的农民合作社模式,倾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户收入。
舍得用钱,为“亲人”掀起脱贫攻坚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市科技局作为后盾单位,始终把“钱”放在首位,想方设法,竭尽所能,把“钱”的落实摆在了第一位:在对“上”的项目经费争取上,做到了第一个优先推荐申报,确保上级扶持资金落实;在对“下”的项目经费安排上,做到了第一个优先保证落实,今年安排该村的脱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3万元。同时,按照实施“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的精准脱贫路子,市科技局全体干部职工按照“5421+X结对帮扶”的精灌扶贫模式,正处级干部每人结对帮扶5户贫困户、副处级帮扶4户、正科级干部帮扶2户、科级以下干部帮扶1户,以每一名干部平均不低于500元的标准进行私人捐助,帮扶对象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钩。
特别是工作队员在争取扶贫“钱”过程中,发扬了“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的“不怕丑、不怕苦”精神,已落实到位资金90万余元,预计近1、2个月还将到位100余万元资金。目前,按照贫困户人均1000元标准,已将24万元直接汇入到62户238名贫困人员的一卡通银行卡上,让贫困户根据各自实际条件放手发展脱贫产业;投入8万元重新翻修了村支两委办公室,解决了基层政权阵地建设的问题;投入12万元新建了村卫生室,解决了村民就近就医的难题;投入43万元进行人畜饮用水改造,解决了全村用水问题;投入7万元硬化1.5公里的4、5组迷溪垄人行便道,解决了7个小组村民出行难问题;投入83万元硬化了100亩高山葡萄基地的配套村道,畅通了山货的出山之路。
舍得用力,为“亲人”打起脱贫攻坚战
“市科技局的2名工作队员为了扶贫工作可谓用了‘洪荒之力',殚精竭虑,拼尽全力,一心扑在脱贫事业上,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他们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有时为了不耽搁项目实施,节假日还不休息,在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六屋场村的村民们对工作队员是怀有一种深深地说不出感激之情”。上蒲溪乡驻六屋场村的包村乡干部彭茂琪在介绍工作队员时,也是满满地“点赞”。
工作队长潘存安介绍说,“目前,我们主要采取直接帮扶的点对点模式,寻求产业开发与贫困户脱贫的切入点与新路子,建精准扶贫脱贫的长效机制,既能提高集体经济,又使贫困户加速脱贫。”
“工作队在我们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发展,以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出能人大户,负责带动本村、组贫困户,大力发展高山葡萄,共同发展,一起致富”。村主任覃宗元介绍道。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六屋场村村支书石绍元展望明天,信心满满。“加快老乡脱贫进程,实现远山里的亲人脱贫”,已经成为了市科技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心声和共识。
“求新、求进、求实”、“要脱贫、能致富、成小康”成为了市科技局与六屋场村乡亲们——这“两家亲”的共同追求!
怀化:“穷”在远山有近“亲”——市科技局对口帮扶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六屋场村扶贫工作掠影
993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