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市州动态

株洲市坚持创新驱动促推转型升级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16-03-31 00:00 【字体:

  近年来,株洲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速发动创新驱动新引擎,努力让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创新实践充分展开,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进入国家区域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行列,九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株洲已成为我省科技创新资源最聚集、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活力和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一、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凸显发展新优势。近年来,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世界最高速米轨动车组,国内自重最轻、动力性能最强的A型地铁,国内首列中低速磁浮列车,国内首列装载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的永磁高铁等,成功生产应用。建成了我国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高端芯片从研发、制造到应用国产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进一步擦亮了株洲创造名片。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6034件,授权量达到401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6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7项,省科技奖励15项。去年全市签订技术合同381份,交易额达15.9亿元,株洲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头。 

  二、创新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形成发展新驱动。全市已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179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创新型企业4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湖南省创新方法试点企业11家。成功打造了与西门子、庞巴迪等世界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领导者并驾齐驱的中车株机公司、亚洲硬质合金行业的领跑者株硬集团、国内机车牵引电机和变压器行业领先者中车电机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培育了国际知名的水锤问题解决成套方案提供商南方阀门、占据国产EPS75%市场份额的转向行业龙头企业易力达机电、国家首批认证的461家节能服务企业之一的火炬工业炉等一批在国际、国内细分行业具有明显科技优势的中小微企业。 

  三、高端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增强发展新保障。中国首个高速铁路车辆网大数据研究和应用中心落户株洲,为打造中国动力谷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基础信息保障;中国化工橡胶株洲研究设计院工业(乳胶产品)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入围国家工信部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名单,株洲市国家级工业产品实验室达到2家。全市已集聚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18家;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省级研发平台6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研发平台33家。培育了以刘友梅、丁荣军、尹泽勇三名企业院士为首的国家级高端人才433人,在全省率先成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建成了6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和基地、重点学科达200多个。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了专家院士行、博士教授与企业结对子计划、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活动,促进人才在实践中发挥优势。各类专业人才24.9万人的人才队伍,汇聚成为全省首屈一指的企业创新资源。 

  四、高新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构建发展新格局。利用科技优势,成功打造了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装备和硬质合金三大产业集群,建成了轨道交通装备、电动汽车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硬质合金和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015年,高新产业产值达到1605.3亿元,同比增长16.1%。高新产业增加值完成525.9亿元,同比增长17.9%,占GDP的比重达到22.3%。株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成为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五、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营造发展新氛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株洲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文件。制定了《株洲市“541”产业振兴计划》、《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升级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若干意见》、《株洲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推进产业发展的引导政策。率先在全省出台《科技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操作指南》,为科技型企业减免税收达10亿元;率先在全省设立了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逐年提高奖金额度,科技杰出贡献奖奖金由每人1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市本级每年颁发的奖金达500多万元。全面实施《株洲市万名人才计划》,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人才计划,设立株洲市万名人才计划专项资金,对高端人才给与最高100万元生活补助、1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和100万元贷款贴息,在全市营造了重视科技、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六、平台载体不断完善,打造服务新体系。全市技术创新平台达到155家,其中国家级24家、省级78家,居全省第二。建立了各类创新基地93家,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重点实验室9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省企业技术中心30家,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研发体系基本形成。重点打造了株洲市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株洲市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平台株洲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株洲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4大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全链条、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技术成果转化和交易、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补偿、专利协同运用、专利法律援助等服务。近年来,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IGBT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2015年,我市全社会R&D投入达到42亿元,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9%。全市科学技术支出7.64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为2.2%,较2014年增加了18.52 %。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下,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七、开放创新“走出去”,拓展发展新空间。近年来,中车株洲所先后在英国成立半导体研发中心,设立了美国研发中心,并分别与新泽西理工学院、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两大知名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时代新材公司以2.9亿欧元成功并购德国博格公司,时代电气成功收购全球第二的深海装备研发制造企业英国SMD公司201619日,距湖南万里之外的彩虹之国南非,由中车株机输出技术、在南非当地生产的第5522E电力机车下线,这是该公司动车组整车打入欧洲市场,在马来西亚建立我国首个轨道交通装备海外制造基地之后的又一重大海外布局。株洲的高铁出海,成为中国装备走出去代表作。与企业走出去交相辉映的我市科技对外交流合作蓬勃发展。株洲市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承担了全省首个中日樱花科技计划,组织13人赴日本学习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搭建了中日国际技术转移互联对接通道。与英国斯旺西大学签订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政府推动、企业主体、产品先行、技术保障,具有株洲特色的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八、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促推“双创”新热潮。全市“1+N”众创空间网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重点建设了全市创客服务总部基地炎帝创客中心,突出其综合服务功能作用,将其打造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配套完善的省部级科技服务业集中区。其他社会机构建设的零创空间、大汉希尔顿等创客中心相继建成,共同构筑了全市“1+N”众创空间网络体系。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率先推动在高新区成立科技银行,拉动科技贷款2亿元;着手组织募集一支1.3亿元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筹备发行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力争到2020年,全市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规模达到10亿元,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基本形成,有力确保技术型创新人才在株洲这块土地上能够发挥专长、大展身手,成为推动株洲转型发展的弄潮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株洲市坚持创新驱动促推转型升级

991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