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麓谷“温室”加速孵化器发展
麓谷现在共有6000多家企业,其中,中小微企业占大多数。孵化器已经成为高新区最重要的科技企业和人才的储备基地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孵化体系的建设也有了较为成熟的理念和模式,形成了政府孵化器与高校、国企和民营资本建设的孵化器组成的孵化体系,多元化、多模式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目前,全区范围内孵化器数量达9家,其中,区创业服务中心、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麓谷科技孵化器、湘能孵化器4家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南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中心,湘能孵化器获批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橡树园也已跻身市级孵化器行列。全区现有孵化、加速器总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其中孵化器总面积6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1400家,累计毕业企业近400家。
升温 “入学”更易“毕业”变难
从2007年起,高新区不断出台和完善对孵化器的支持政策,引导、管理、整合各类孵化器并给予相应的发展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和聚集效应,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今年年初,高新区出台新的“创新33条”,此次出台的《细则》是对以往支持政策、新“创新33条”的提升、细化。
“新的政策有一个变化就是给予在孵企业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开始不限制注册资本,在孵时限改变了以往不超过3年的限制。”区经发局工作人员介绍,《细则》明确,企业在孵时限延长到不超过42个月(3年半),如在孵化期间新获发明专利授权、纳入“长沙高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五年行动计划”的人才和属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创业企业则可延长到“不超过60个月”。
初创企业做强做大是孵化器的最终目标,因此强化“毕业”概念也是一大亮点。《细则》中提到,在孵企业年“毕业率”需要达5%以上,且年“毕业”企业不少于3家,专业孵化器年“毕业”企业则不少于2家,并且更加注重“毕业”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创新转型等,有利于提升企业顺利“毕业”后在市场中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破壳孵化器从“房东”变“股东”
在孵企业孵化后走进加速器,再由加速器进入购地建厂房阶段,这是企业成长的一般路径。如果将高新区比喻成一座在建的大楼,孵化器体系则是这座大楼的地基,《细则》则是起到稳固“地基”稳定产业基础的作用。
《细则》对于孵化器的角色转变起到了推进作用。由于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孵化器和进驻孵化器的企业,一部分用于在孵企业的成长建设,一部分用于完善孵化器的环境。工作人员说:“孵化器就不仅是提供场地的‘房东’,还需要对在孵企业的成长负责,提供服务,帮助其组建专业团队、研发创新、投入市场、招商引资等,充当在孵企业的创业导师,为在孵企业顺利‘毕业’,进入加速器助力。高新区不再是守护者,而转变为审核者、监督者,将真正帮助企业壮大的职能和责任交给了孵化器。”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