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科技造就伟业 时代呼唤人才
古语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纵观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一个杰出的科技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科技,根本在人才。
是的,历史上,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任新民这样的火箭专家,我们才能在导弹、运载火箭和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令人惊讶的成就;正是因为有了钱三强、邓稼先这样的核物理专家,我们才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实现国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今天,澧县,也正是因为有了王先荣、罗德军这样的农业科技人才,我们的葡萄才能一年二度飘香,南美白对虾才能游弋在洞庭之滨;正是因为有了刘青山、何兵才这样的医械医学人才,我们的平安医械才能领军三湘,澧州百姓才能享受到澧州医院省级技术、县级收费的微创治疗。“良禽择木而栖,名士择贤而倚”。一个产业、一个企业有了科技领头人、有了知名度,便能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吸引力。
但是,这样的科技人才屈指可数,与澧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实在是太不匹配了。澧县是一个拥有91万人口的大县,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组建了全省首家院士工作站。近年共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68项,我们需要太多的王先荣,需要太多的罗德军、刘青山、何兵才。
2010年,工业园嘉业达电子有限公司聘请的留美博士后不到一年就匆匆离去;10年来,康哲制药投入3个多亿开发抗癌新药诺思亮肽,因缺乏科技人才支撑,一直不见效益;树大园林公司培育香型红继木的计划,招贤纳士一年多,才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研究室落户;就连我们科技局想聘请一个工业高级职称评委也伤透脑筋……等等,等等。我们的企业发展最大难题就是科技人才的短缺,澧县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大的阻力同样是科技人才的短缺。常听到企业老板反映,因为位置不具优势,他们去外地招聘的时候很少有人愿意来,就算来了也待不长。
实践证明,科技人才的产生和成长,既离不开自身的艰苦努力,更离不开成长的环境。可以说,培养造就科技人才,各级党政组织有责任创造和完善一个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大环境。2011年,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制订了《湖南省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对全省重点学科、优势产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进行遴选,加快培养一支创新能力强、领军作用突出、在国内和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因此,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领导要高度重视科技,加大政府投入,为使引进的人才能够扎根澧县,留在澧县,制定“十三五”期间“筑巢”规划。
建议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引才与引资并重,大力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用好用活现有人才。
建议深化产学研合作,重视培育本土企业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全县各产业优势,切实加强与相应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发展高新技术,建立院士和教授工作站,建立国家、省级研究中心,以人才集聚提升我县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建议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对于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创业,要特事特办。
闻鼙鼓而思良将,加快澧县经济建设步伐,必须有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让我们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贤才,为澧县经济发展夯实科技人才根基,造就澧州腾飞的伟业。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