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市州动态

兴趣和信念就是他矢志科普的理由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14-03-24 00:00 【字体:

在岳阳市教科院,有一位叫胡兆谦的退休老人,八十有四了,仍然神清气爽,爱学习、爱思考、爱写作,并不断地有作品见诸报刊。他告诉我们,自己矢志不渝地醉心科普创作,兴趣和信念是他不断前进的两盏明灯。

上世纪的5070年代,胡老师在长沙市一中、雅礼中学任教高中生物教师。由于平时阅读书籍多、知识面广,讲课颇受学生欢迎。也就是那个时候,《湖南科学小报》开辟了一个“植物知识讲座”的栏目,邀请他撰写系列科普文稿。在编辑的精心指导下,《张老师讲植物》与读者见面了:每周两篇,历时三月,颇得好评。先前相识的读者和学生,故意“张冠李戴”,叫他“张老师”。他深受鼓舞,从此“咬定青山不放松”,走上科普之路。

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要理论结合生活现实,否则学生听之乏味。他在长沙市一中执教期间,带领学生建立“植物园”,开辟“绿色教室”,结合相关教材,有计划、有目标、有次序地在“绿色教室”上课,边讲授生物知识边演示鲜活实物,学生手脑并用,师生问答结合,十分默契;而植物园的花红草绿,更令莘莘学子激情满怀,于是,生物科成绩不断攀升。更为有趣的是,语文教师反映,学生作文的内容丰富不少,语文成绩进步颇大。学校领导得此喜讯,也到园内观摩听课。不久,湖南省团委发文推广了他的教改经验。他也据此撰写了《植物园给了我们什么?》一文,在《人民教育》杂志1956年第3期上刊出。长沙市一中原校长袁宗凯同志认为,“生物老师作了贡献,为城市中学闯出了一条教改新路子。”是年恰逢加薪,工资被破格增加二级。评委戏称:“嘴上没毛,莫想晋级;这次,你开全校先河。”时隔一年,他却蒙受了“白专”典型的批判,科普创作的热情降至零度。

19728月,胡老师回原籍华容,在县一中教书。当时全国大兴开门办学热潮,华容是鱼米之乡,但是缺木少柴,乡亲们的生活很不方便。面对实际,他结合教学,带领学生搞速生树种——水杉成长的科研。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很快就成立了兴趣小组,建立“水杉科研园地”,开地整畦,进行“四季扦插育壮苗”、“小老头水杉换头促高长”、“树干箍扎促结籽”、“实生苗与扦插苗长势对比实验”等实验。为了提高科研质量,他先后到湖北省林科所、利川县水杉母树林地、南京林学院等单位取经。这样,“学、教、用”三结合,增长了新知识,积累了新数据,几年之后,终有所得。

首先,创新视域,扩展科研领域。科技兴国,科研兴林。校内1956年栽的几株水杉树,又粗又高,就是不开花结籽(据说要5060年后才开花)。能否控制营养生长,促使其早些生殖发育?他依据N/C比原理,用铅铁箍扎14个圈,进行实验。三年过后,奇迹出现了,有两株水杉开雌雄花结籽,第二年育出实生苗。这是洞庭湖区破天荒出现的首批母树,比常规提早20多年,不可谓不奇。

其次,产教结合,速育水杉树苗。为了扩大水杉壮苗繁殖系数,满足乡村种植需求,学校又增加1亩地试验田。指导学生采用“选(实生苗)、修(去交叉枝、虫伤枝等)、抚(中耕施肥)”等措施育树。一年生苗高近1米,二年生苗接近矮楼,引起广大乡村干部的兴趣,纷纷来校取经、购苗。特别令学校领导高兴的是,水杉标本送省博览会评展,因根、茎、叶、花、果齐全,又是本校“土产”,荣获一等奖,创校史之最。

第三,再作冯妇,撰写科普书籍。看到自己积累的这些成果,他的科普写作梦又一次萌发了。他决定为水杉立传,寻根问祖!经过反复的学习和寻求,他终于弄清了,水杉起源于北极,而独存中华鄂西800里小区内,有速生、材良、姿美、少病虫害、适应性强、易栽活等特点,特别适合江南水乡栽种。实践得真知,他大胆澄清《辞源》《辞海》等权威辞书上“水杉”条目有关发现人和发现年月的错误提法,得到当时还健在的中国林科院老院长郑万钧教授的首肯。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1979年,他字斟句酌写就的《水杉的一生》一书,由湖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湖南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发布消息,肯定本书论点正确,资料翔实,富有推广价值。

上世纪80年代初,胡老师被调入岳阳市教科院担任生物教研员。尽管教研员的工作担子很重:一要下县辅导教学,评课议教到位;二要收集有关信息,及时传达到校;三要编写高考资料,指导升学考试。胡老师利用一切业余时间,编写《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纲要》一书,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用以指导全省师生备战高考。书籍出版后,有教师反映,举例不精,文笔欠活。随后,他结合听课体验,删繁就简,再写了《高中生物复习指导》,交由湖南、广东、河南三省教育出版社于1985年联合出版。此书甫一问世,就颇受师生欢迎。是年10月,获颁“中南五省(区)优秀教育读物甲等奖”。编辑告知,此书“精、新、活”,文笔准确生动,科普思想寓含其中,准备连年再版。一本复习指导,获此殊荣,固然有赖多方人士的批评指正,也和我多年创作科普打下的坚实基础息息相关。

199110月,胡老师退休了,在教学、教研上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科普创作,却兴趣和热情不减,信念依旧。科普创作,当于无疑处探究有疑。退休后,他曾笼养相思鸟约10年。这种鸟为何名“相思”?书上讲,两鸟相伴寻食,永不分离,习性之谓也。有一天,他在鸟笼放食后,忘记了关笼门,雄鸟逃跑了,雌鸟留在笼内,鸣叫不安,无可奈何,只得诱雄鸟回归,起初用细线系雌鸟脚,开笼门招归失败,后用食物劝降也未果。哪知夕阳西下,它恋旧巢,返回窗前,高声啼叫,好像报告主人,“我回来了!”开始不敢进笼,仅站在笼上观望,待笼内情侣“叽喳”催促下,才钻进笼。两鸟别后重逢,“喳喳”不休,亲热劲头,无语言状。有此经验教训,胡老师便大胆试行放飞活动,在单飞到双飞前,先让它处于半饥饿状态,每次飞出,仅在楼前楼后附近树木里遨游和歌唱,待有饿意,便回笼进食喝水。此鸟恋侣恋巢,诚“相思”也。原来如此!不久,他撰写的《相思鸟饲养记》、《放飞》等文章,相继在《花鸟世界报》发表,引起读者很大的兴趣。

科普创作,当随时代发展更新立意。胡老师家在华容,面湖枕江,四周是水,为何19111975年,三度出现猛兽金钱豹?兽从何来?第三只巨豹他我解剖时,仅见独卵,真是奇闻。豹子今后是否再来?于是,他长期研豹探奇,走访遭受豹伤老人,专访资深学者,收集华容县金钱豹的故事,试以新的角度,用原生态情景,再现当时惊险场景。历经三稿,他的《华容豹事传奇》得以出版。

科普创作,当永葆志趣坚持不懈。退休20多年间,胡老师先后在国内大小报刊发表科普近百篇,其中五篇获得全国科学小品征文和第二届湖南科普征文奖。特别有趣的,在去年“湖南省科普征文获奖名单”上,他写的《古树的内涵》和《辣椒情结遍环宇》两文,分别获奖于同一榜上(全榜仅10人)。有评委称,这是从数百篇征集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同榜一人两得,全国独一无二。2012年,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成立卅周年大会上,八十二岁的胡老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兴趣和信念就是他矢志科普的理由

991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