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助理”的家园梦
深冬的清晨,白雾笼罩的太青山一片寂静。几声狗吠,王建华起身走进他的良种猪繁育基地。一番“巡视”之后,他转身去县里办事,雨刮器“吱吱”刮去柴油越野车挡风玻璃上的一层白霜。
这些年,从机电维修到养猪,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带着乡里乡亲搞合作社,从单一养殖到“猪-沼-茶”生态养殖,各种遭遇,不论收成,他一如既往充满斗志,应了他常念叨的一句话:没压力还没动力,有梦想才有收获,太青乡石板村是省级贫困村,和村里人一起努力建设家园,这种经历本身就是收获。
有一种创业叫敢为人先
1993年,20岁的王建华从湘潭机电学校中专毕业,进入长沙的一家鞋厂实习。第二年,从村里传来好消息,通电工程即将入村,他赶回参与其中。深山里点电灯,乡亲们盼了多年。两年的功夫,村里人终于不再独靠煤油灯度日,来了客人,算着电费的村民也会打开电灯来亮堂亮堂。
有了电,王建华做起了五金交电生意,一年下来赚了8000元。有了一点小本钱,他寻思着在懂行的水电安装上大展拳脚,于是在村里组建队伍,手把手地教。4年里,承接了县里、乡里不少安装活。然而每到过年,兜里就只剩下写着数字的白条。深知讨账的艰辛,哪怕垫钱发工资,他也绝不拖欠大伙的辛苦钱。
俗话说,靠山吃山,农村只能依托本土资源来发展。眼见养殖业日渐红火,家家户户都养猪,何不将自给自足变为外销挣钱?一番考察后,2001年年初,王建华在信用社贷了2万元,去湘潭买了100多头仔猪。仔猪长途跋涉进山来,村民们都赶来看热闹,太青乡第一家养猪场羡煞旁人。王建华风风火火地干起来,但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一栏猪两个月内不明缘由死了多半,他发现,养猪不光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
从此以后,王建华经常外出学习技术,引进良种猪,搭建猪棚,自繁自养,一步一个脚印。2005年,生猪市场行情好起来,养殖生涯中遇到第一个猪价高峰,这年就赚了十多万,他对养殖行业充满信心;2006年,新建5栋猪舍,引进良种母猪50多头,达到了年出栏商品猪1000头的规模;2007年,再次购进杜洛克、大约克等原种公猪,新建生猪人工授精站;2009年扩建2000平方米的猪舍,购进良种母猪100多头,实行人工授精、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先进饲养模式。
有一种责任叫敢于担当
见养猪有甜头,乡亲们纷纷效仿,资金还是首要瓶颈。“到王建华那里挂账去”慢慢在村里传开。起初只是领养或者租母猪养殖,后来发展到预支肥料,等赚到钱再还上。2007年起,王建华外出进货前会通知村民们报计划,货到后统一到他的仓库领取。“帮村民一起进饲料,一来批发便宜,二来保证质量。”王建华说,起初进饲料也上过当,与经销商交涉无果后,他埋下霉变的饲料,自掏腰包重新购买饲料分发给大家。
雷宇在外地煤矿打工多年,见到儿时的伙伴在家干养殖风生水起,两年前也回家求教。“他租给我两头母猪,赊给我饲料,还承诺仔猪包回收。”雷宇算来,这就是无本的买卖。如今,他在家喂养35头生猪,一年纯收入过2万,还兼职在王建华的茶叶基地做茶树培管,每月领取千元工资。比起煤矿终日担心安全又牵挂家乡老小的日子,雷宇十分满足。
像这样得到扶持的养猪户在全村超过50户,王建华还担当技术顾问的角色,带出30余户养殖大户。养殖、销售全程服务,这样的模式与合作社模式不谋而合,太青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顺理成章。
天灾人祸无法预知。2008年的那场冰灾对养殖业的打击巨大,水管结冰,猪场陷入无水的困境,保温设施跟不上,仔猪冻死。王建华损失达30余万元,小户们面临血本无归。他组织村民挑水自救,联系车辆冒雪卖猪,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正是那一年,王建华的母亲被查出脑干肿瘤,下了病危通知书。他开着皮卡车扶着年近六十的母亲跑遍省会医院。医生考虑年岁问题建议保守治疗,母亲心疼儿子和医疗费要求回家,不愿放弃的王建华听说湘雅医院有个教授擅长做脑肿瘤手术,他多方打听,在医院边守了半个月,终于见到了从国外回来的教授。面对数十万的手术和治疗费,他当即回家卖掉猪场,陪母亲住医院走廊,5个小时的手术是他作为儿子最深刻记忆,5年时间过去了,母亲依然健康陪伴在身边,他更加坚定自己做任何事都“不轻言放弃的信念”。
同样身为人父,王建华一心给儿子最好的教育环境,每周末去长沙陪陪儿子是他的幸福时光。父子俩如哥们般沟通,他告诉儿子:产业是爸爸一手打造的,是要留给当地百姓的,等老了,爸爸一无所有,只有你,你要照顾爸爸。“那当然,没问题!”儿子信誓旦旦的回应让王建华欣慰和感动。让儿子更为之骄傲的,近年来,老爸为家乡修路、资助孤儿等公益事业捐献过50万元。
有一种出路叫科技致富
养猪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水体污染,环境的破坏贻害子孙,王建华查阅相关资料,循环生态养殖进入他的视野。
2009年至2011年,他通过自筹资金和争取国家标准化改扩建资金,新建了3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对猪场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引导养猪的村民变废为宝使用沼气,给30多户困难户建起了沼气池和沼气灶。同时,新建的猪舍内,定位栏、产床、保暖、降温、消毒设施设备配套齐全。
硬件到位,技术人员不可少。他聘请当地养殖户,送出去参师,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在这支20人的养殖团队管理下,养殖场严格执行国家无公害产品饲养标准,成为了县生猪标准化建设养殖示范基地。
随着打工潮的盛行,加上土质不肥沃,村里的大半土地抛荒了。2010年,王建华大面积种植茶叶,发展太青有机茶产业的想法得到乡政府的支持。他先后流转周边农户土地600多亩,以“猪-沼-茶”的环保经营模式打造生态健康种养示范基地,市科技局专门立项予以扶持。今年8月,成功注册了澧县万古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建华头脑清晰,依靠科技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人到不惑之年,惑少了,豁达了。”如今,在旁人眼中很成功的王建华已经拥有了“县政协委员”、“合作社社长”、“公司董事长”等等光环,今年7月他还成为了中共预备党员。但是,他最看重是“村长助理”这个身份,面对着满目青山,他的眼前浮现出这般场景——5年之后,一座年出栏10000头生猪的现代化生态养猪场崛起,1000亩有机茶园吐出新芽,浓郁的茶香在太青山上萦绕、飘散……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