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坚持四个优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第一主体。近年来,株洲以实施科教先导战略、建设智慧株洲为主题,大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取得显著成效。在株洲,研发投入的80%来自企业,研发机构80%设在企业,科技人员80%落户企业,80%的专利由企业申请。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33.4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49.8%,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2%。
一、坚持资金投入优先向企业集中
树立科技投入就是战略投入的理念,不断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投入力度,全市80%的研发资金投向企业。突出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公共财政对企业的科技投入稳步增长,设立了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金等专项基金,2012年市本级财政对企业科技的预算投入为6800万元,是2005年的2.75倍。突出企业投入的主体作用。在政府投入的引导下,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株洲千金药业等企业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总销售收入的7%以上。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2.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9%。突出社会融资的支撑作用。推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出台了《株洲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将专利技术引入信贷抵押领域。株洲高新区联合浦发银行成立科技支行,专门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坚持科技项目优先向企业集结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全市80%的科技项目由企业承担。近五年来,全市共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400多项,其中企业承担300多项。通过项目实施,有力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了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持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从2003年起,南车时代承担或参与的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就达17个,使株洲在电机、电控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地位。大力实施公交电动化行动计划,全市627台传统公交车全部置换成电动公交车,建成全国首座电动公交城。目前我市生产的电动汽车累计销售1600多台,销量全国领先。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在轨道交通、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引导企业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在省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大功率六轴电力机车和我国自重最轻、动力性能最强的A型地铁车辆等,开启了我国高端城轨交通车辆自主研制的新时代。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我市一批特色产业通过实施科技项目,拉长了产业链条。金山民营科技工业园硬质合金产业基地、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株洲航空产业园、株洲新材料产业园、株洲新能源产业园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039亿元,同比增长29%,稳居全省第二。
三、坚持政策资源优先向企业集成
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不断集成政策资源,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积极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涉税科技优惠政策操作指南,近两年全市为科技型企业减免税收达4亿元,是全省执行高新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最好的城市。制定了《株洲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和实施管理办法》,认定了一批自主创新产品,为本土企业高科技产品拓展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机关干部下企业、科技人员下基层、博士-民营科技企业结对子等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项目技术、资金难题。积极完善企业科技激励机制。2008年,在全省率先设立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奖,对企业获得部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创新产品、创新成果每项给予5-10万元奖励,截至2012年,全市累计颁发企业创新奖1000万元。同时,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奖励机制,企业成为奖励对象主体。近三年企业获得的市科技进步奖项占全部奖项的80%。
四、坚持创新要素优先向企业集聚
突出企业主体,不断配置、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了国家轨道交通专利信息中心、国家硬质合金技术共享服务平台、省陶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平台,全市拥有工程技术中心26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9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加快创新人才培育。在全省率先成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创建人才小高地,设立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学科100多个。设立了科技杰出贡献奖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先后表彰了市科技杰出贡献奖10名,选拔了市科技领军人才30名,其中企业科研人员占80%以上。我市拥有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全部在企业从事科研工作。加快创新方法工作试点。我市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创新方法试点城市,时代新材等11家企业列入省创新方法工作试点,占全省试点企业的二分之一。目前,株洲有高新企业180家,国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6家。通过创新要素的优化整合,有力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2011年,全市新引进、开发省级以上新技术、新产品超过800项。
创新无止境,企业担重任。在今后工作中,株洲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湖南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为推进四化两型、智慧株洲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