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这五年——湘潭高新区满目激情迎盛会
手头一份《湘潭市园区经济统计报表》出炉于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回眸来路,看看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风雨征程,我们可以高呼:过去的5年,是湘潭高新区红红火火的5年!
过去的这5年,湘潭高新区赢来了太好的发展机遇:在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纳入国家创新战略体系,得到了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将高新区产业发展空间拓宽到46.7平方公里,获得了54项市级行政审批和经济管理权限。建设空间迅速拓宽和发展体制不断优化。加快启动了“千亿园区”建设,迅速拓展新区域基础设施框架,加快主导产业龙头项目引进。成果获得国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七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过去的5年,是湘潭高新区深化改革、创新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的5年。他们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园区开发体制创新、投融资服务创新、社会事务管理创新,园区专业服务体系创新。这改革与创新,有力地激发了团队活力。他们自加压力,不断提高奋斗目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以占全市0.02%的土地,实现15%的工业产值的奇迹。2012年,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值4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引资到位58.4亿元,分别是2008年初的5.6倍、12.5倍、7.5倍、5.6倍。
过去的5年,是湘潭高新区特色产业链群扩张的5年。他们着力发展风电新能源、机电装备制造、钢材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通过大力引进湘电风能、铁姆肯轴承等龙头企业,吸引全国唯一的国家风能实验室、风电电控、风电电缆、风机偏航等风电制造等配套产业项目入园,形成有28家企业(项目)参与的风电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联盟,风电产业本地配套率达到60%、国产化率达到80%;2011年产值达到5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6%,国内首台5MW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成功下线并在国内外顺利并网发电;依托湘潭“电工城” 、“机电产品摇篮”优势,重点培育了湘电重装、海诺电梯、迅达集团、崇德科技、华菱线缆、巨能绝缘等一批环保机电产品企业,园内机电装备制造产业配套企业达28家,年产值达6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3.9%;积极承接湘钢产业裂变项目,先后引进胜利高等级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高性能钢丝绳和华湘环保、湘钢瑞兴总部等大型项目,园内钢材深加工产业配套企业达22家,年产值达6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4%。潭州钢材城、新源联合港运、洪盛物流、家家美等现代服务企业竞相落户。目前,高新区内拥有注册企业11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322家。
过去的5年,是湘潭高新区创新资源有效聚集的5年。他们先后建设了湘潭国家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投入10亿元,倾力构建火炬创新创业园(简称火炬园),园区孵化面积达4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300家;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引进搭建政务、商务、中介、技术和融资等五大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三全一保”(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保姆式服务)的服务体系;王淀佐等四位院士组成的湖南首家服务园区企业院士工作站落户园区,中科院理化所国家级纳米实验室主
过去的5年,是湘潭高新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5年。他们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两手抓,在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的同时,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新修芙蓉路、双拥路、宝塔路、晓塘路等城市主道,拓宽改造河东大道、吉安路、书院路等城市要道,铺设供水管线
站在新的起点上,湘潭高新区决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动力,抢抓国家实施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湖南加快推进“四化两型”进程、湘潭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大好机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努力把湘潭高新区建设成为“新能源之都、高技术之源”。力争到2015年,形成一个以上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值达750亿元,财政收入达40亿元以上。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