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鱼米之乡迈向工业强市
今年4月,常德市21家企业被认定为湖南省相关部门认定为高新企业。彼时,常德共有72家企业跻身高新企业行列。高新企业数量的增多,标志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也意味着常德正从农业大市向工业新城迈进。
常德地处湘西北地区,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种桃千树的大罗玄都,是陶渊明笔下梦魂牵绕的桃花流水。这里也曾是中国第一粒稻种抽穗灌浆的土地,是春撒一把种,秋收一仓粮的沅澧大地。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江南著名的“粮仓、酒市、烟都、纺城、茶乡”。
传统农业记载着往日的辉煌,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正续写“鱼米之乡”今日的荣光。2011年常德市建设重点项目212个,完成投资332.8亿元。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700亿元,增长40%,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居全省第1位。
在今年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卿渐伟指出,要立足产业高端,加强科技创新,转变生产组织方式,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在常德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长陈文浩专门就加强科技创新的问题作出了具体安排,提出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任务。
今天的常德,正挥舞着科技之笔全力描绘工业强市的崭新局面。
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企业创新
在当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企业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块金字招牌,备受青睐。经过几年的努力,常德的高新技术产业不负众望,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企业领跑科技前沿,翻开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篇章。
湖南有1000多家高新企业,常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第二方阵,涵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等7大领域。目前,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数量位居前三甲,大部分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70多家企业产值均超千万元,其中22家超2亿元,12家超5亿元,5家超10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带来的不只是陡然上升的数据,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思想改革。时下,常德国力变压器有限公司将接受高企评定3年后的复审,6月已上交申报复审材料。“创高新企业,除了税费减免的实惠,真正的好处在于增强了企业的创新意识,现代企业形成共识:必须持续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立足于激烈的竞争中。”在董事长张家跃心中,创新推动发展的思考模式已根深蒂固。今年,国力变压已申报了2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
“全市高新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不断提高。”常德市科技局高新科负责人做了一个统计:72家高企近三年来获得的发明专利共178个,实用新型专利共519个,外观设计专利共64个,软件著作权共31个。开发的植物新品种共10种,开发新产品600多种,核心技术近400项。
博士创业深化产学研结合
在常德,产学研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用一种实际的行动在创造看得见的效益,这种互利双赢的模式在各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今年2月,三金集团与湖南文理学院开展产学研对接,对博士创新项目《高酚含量生姜引种及栽培技术探讨》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和探讨;5月,市科技局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签订地校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就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信息交流与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合作,并将共同组建中国农业大学常德市食品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 6月,在“2012年金健米业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上,金健米业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这种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企业资金带动作用与高校技术研发力量的优势互补,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需要企业不断自主创新。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多元化、多渠道的产学研结合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去年3月,常德市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2010年3月,湖南恒至凿岩科技有限公司在
据恒至凿岩研究所所长
加大投入升级传统产业
毋庸置疑,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为此,常德市构建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为支撑的科技投入机制,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去年,市县两级财政全年共投入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4500万元,较前一年增长18.4%,其中出资100万元,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省自然科学基金常德联合基金。全年共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9项、资金2300多万元,超出计划任务1321万元。孤掌难鸣,在市级计划项目的带动下,企业项目投资、研发投入大幅增长,全市大中型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14亿多元,三年来投入增长近20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传统产业也只能依靠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创新力度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常德市7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利用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有30余家,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就是这队伍中的一员。
上世纪七十年代,常德纺机开始从事经编机的设计制造,为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1986年企业以技贸合作的形式,从德国卡尔·迈耶公司引进了经编机制造技术。1996年合作项目结束后,常德纺机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在足够的科技人才和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需要研发了各种幅宽的高速经编机,与时俱进的技术创新交出了一张崭新的成绩单:经编机制造跻身于全球三强,摇架产销量高居世界第一,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其中,2011年研发的新产品气加压摇架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年的销售量达到了30.5万套,实现1100万元的销售收入。
“企业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公司加强与市场需求对接,更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常德纺机技术中心办公室主任吴桂玉介绍,目前常德纺机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2000万元,占销售量的5%以上,100余人的研发和设计团队,占职工总人数的10%以上,近年来申请专利27项,获专利授权23项。去年公司科技投入高达2700余万元,完成了5项新产品的开发和试制任务,如今销售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
一缕科技清风吹过,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摇身一变成为一座亮眼的工业新城,在政府和企业的强强联手下,常德这颗“洞庭明珠”将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摘自《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2012年第9期 作者:李瑚 黄丽娟)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