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资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企业培育和发展平稳较快增长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工作顺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为辅的格局。目前,全市规模工业中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3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共69.86亿元,比上年增长48.7%;实现增加值20.98亿元,增长52.0%;实现销售收入68.09亿元,增长46.3%;实现利税7.34亿元,增长55.5%。其中,新材料领域实现产值33.3亿元,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实现产值16.26亿元,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实现产值12.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7%、106.9%和28.3%。今年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20.92亿元,同比增长92.6%;实现增加值6.15亿元,增长96.5%;实现销售收入19.79亿元,增长77.3%;实现利税1.7亿元,增长80.9%。
二、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
一是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湘潭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等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市校、企校技术合作关系。促成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试、产业化生产等技术创新体系,建成郴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二是科技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11成功争取各类科技项目29个(其中国家级5个),争取各类上级资金1572万元。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成立了资兴市知识产权局,大力组织宣传和培训,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机构、人员、制度、经费“四落实”,近三年全市专利申请209件、授权84件。四是认真抓好科技成果鉴定、推广。2010年推荐上报评奖的三项郴州市级科技项目鉴定成果,分别获得一项一等奖、二项三等奖。其中郴州丰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含铟多金属物料综合清洁利用新技术荣获一等奖,是我市近几年来首次获得的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项,项目的推广应用较好解决了环境污染难题,同时给该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得到全面加强
一是积极打造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在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局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基础上,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为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携带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提供专业化服务。成功引进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项目—宏软科技大厦与软件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项目。该项目由宏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二是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在各乡镇建立了科技服务工作机构,在各企业明确了科技负责人,完善科技工作目标评价体系,强化科技创新集成,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工作网络。
四、高新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效应开始形成
加强对园区企业的培育,积极扶持展泰有色、丰越环保科技等企业进入上市辅导。现入园企业已达130多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68家,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强化园区招商,成功引进佛山工业园“园中园”项目。狠抓园区工业项目,华信有色、华康新材料二期、光轩LED、鑫阁铝业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大力推进园区扩园,启动了资五产业园开发,高起点规划了天堂坪工业园。资兴经济开发区将形成“一区五园”新格局,园区面积在3至5年内将扩大到20平方公里。园区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产业的集群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煤电、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其中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三个产业在年内有望成为百亿级产业。
五、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近年来,相继出台了《资兴市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资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关于实行科技兴市激励机制的暂行办法》、《资兴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资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决定》、《关于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创新的决定》、《资兴市低碳产业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大了政策引导力度,为全市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加强科技投入。2011年市财政安排科技三项经费194.5万元,同比增加22.3万元;今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200.5万元,同比增加6万元。科技三项经费实际安排数量在郴州市兄弟县、区中处于榜首。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