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科技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常德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星
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而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提升,对民生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改善、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需求将日益紧迫。2011年12月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作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之一。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把加快发展民生科技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提升民生科技水平。
实施全民健康科技工程。加快医疗健康科技发展,突破重点疾病防治与优生优育关键技术,发展现代医学、药物创制技术,壮大传统中医药产业,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强临床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逐步建立完善的临床医学和转化医学等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提高疾病防治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研制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残障人群康复和生活用具研制并实现产业化,培育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调动多方力量,普及健康知识,促进适用健康技术和产品在广大农村和社区的示范推广。
实施公共安全科技工程。围绕大力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生产安全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加强食品安全检测、预警、溯源、控制等技术支撑和保障;加强安全生产技术、重大突发事故应急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研究开发防范和打击犯罪的技术装备。
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工程。大力开发饮用水净化技术、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居民城镇饮用洁净水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开展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环境综合治理综合科技示范,消除垃圾污染。开展城镇绿化、园林建设、水环境整治与湿地保护等,建设宜居生态环境。推广节能和绿色建筑,加强村镇低成本自助建造技术开发,倡导绿色低碳消费,促进绿色社区建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实施防灾减灾科技工程。针对突发性灾害天气、农林病虫害、突发重大事故和灾难等,开发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和应急救灾装备,加强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全面提高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发展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灾害的精细化预警预报技术,建立灾害预报预警体系,提高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加快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预测监测和应急技术创新,增强抵御重大地质灾害的能力。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网络,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实施民生科技发展能力提升工程。首先是加强民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常德联合基金的作用,采取引进、培养、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在健康、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培育一批民生科技人才,并通过科技项目鼓励和支持民生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其次是强化民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在全民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民生科技重点领域,培育和组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家工作室,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立民生科技研发机构。加强民生科技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建设,积极支持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民生科技产业,在西洞庭、西湖、教育文化科技园区率先开展民生科技综合示范,促进成果转化推广。引导科技进步先进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发展民生科技的新模式、新机制。第三是加强民生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开放科技资源,服务民生科技,鼓励技术交易、科技咨询、知识产权、创业投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专业机构服务民生科技产业,开展民生科技信息咨询和专业培训。引导公益性研发机构深入基层、民众和特殊群体,了解民生需求,开展科技服务。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