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高新区科学规划未来20年远景
未来20年,高新区发展如何定位?如何把握机遇,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千亿园区”目标?
湘潭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2009年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2010年下半年,高新区委托同济大学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借“外脑”为高新区发展引路导航。经过几个月调研、编写、修改、完善,现规划文本已基本成形。
负责编制规划的同济大学博士任春洋介绍说,这次编制的规划有3个特点:一是高新区的定位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工业园区,更突出了“科技城”的概念;二是强调高新区也是形象优美的“生态城”;三是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对农民进入城市后的安置、就业等问题予以了充分考虑。“高新科技城,生态山水城”就是未来高新区的最佳概括。
在规划文本里,高新区规划的战略定位是:以创新科技孵化为竞争力,以光机电一体化为核心技术的绿色产业聚集地;以良好的山水资源为依托,以绿色基础设施为特色的国家高新技术生态城;以中心城区紧密互动联系,以土地集约利用方式拉动湘潭高品质城市化的增长核。发展总的目标是“好山、好水,希望园地”,即产业高地、科研领地、交通要地和宜居福地。在产业发展定位上,高新区定位于以“自主创新”为竞争力,以“光机电一体化”为核心技术,以制造业服务为策略的集创新、生产、运营于一体的示范性高新技术综合园区。
在整体规划布局上将采用“内聚外扩、弹性拓展”的战略,形成“一心、一带、两轴、四片”的布局形式。“一心”,指迅达大道以北、东二环以东、板马路以西规划形成集科研、孵化、总部办公、商业金融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一带”,是以湘江为依托的湘江生态风光带,开发建设成为整个湘潭市的旅游、休闲、高档居住及物流等为主的带状片区;“两轴”,是指迅达大道和东二环两条城市发展轴,为产业区提供综合服务,以形成高新区内的形象;“四片”,主要指包括中部产业区、西部协调区、北部协调区和东部协调区在内的四片区。
参加评审会的专家对规划文本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规划文本起点高,定位合理,考虑周密,操作性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对于高新区未来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专家们也对规划中产业用地比例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肖克和、管委会主任刘硕科参加评审会。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