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资源枯竭困局 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湖南省资兴市是全国有名的煤炭资源大县(市),但经过长时间特别是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传统的资源型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资兴市把破解资源枯竭困局、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作为促进科学跨越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同时,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大胆探索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可喜进展。2008年以来,在特大冰灾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下,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了18%的年均增速,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经济强市”(第八位)称号,成为湖南省唯一的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6.14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3.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25元。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连续两年排郴州市第一名。
一、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
着眼于加快走出资源路径依赖,坚持改造提升煤炭产业和培育发展替代产业“两条腿走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以煤炭开采为基础的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带动转变。一是大力改造提升煤炭产业。切实加强煤炭资源整顿整合,促进规范化、规模化开采,全市煤矿由2007年的63 家减少到目前的20家。大力扶持煤炭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转变煤炭工业发展方式,先后投入煤炭工业技改资金2.8亿元,完成了华润鲤电烟气脱硫、兴通球团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技改项目。着力引进煤炭资源精深加工项目,提高原煤附加值,先后建设了龙畅煤业、恒丰燃料等11个煤炭精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能力达300万吨,每年可增加税收5000万元以上。积极开发煤化工新产品,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煤气一体化步伐,新上了煤矸石发电厂、金磊南方水泥低温余热发电等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近年来,全市原煤产量稳定在400万吨左右,但煤炭工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12.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1.9亿元。二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把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育替代产业的重中之重,抢抓中央扩大内需机遇,深入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大会战,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园区经济。2007年来,全市安排工业重点项目151个,概算总投资212.86亿元,先后建设了华信有色、杉杉新材料、华康新材料、展泰有色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年销售收入可达十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促进了工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由低端生产向精深加工、由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转变。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由2007年的109家增加到149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2%提高到30 %,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郴州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杉杉新材料项目竣工投产后,资兴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三是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东江湖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把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政府主导,加强旅游开发,着力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先后建设了寿佛寺、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湘南植物园等旅游精品项目和省道322线改造、东江湖景区停车场建设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深入挖掘了寿佛文化、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进一步打响了“寿佛故里、生态资兴”的旅游品牌。东江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江湾正日益成为郴州市新兴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业逐渐成为资兴的支柱产业。
二、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着力增强农村发展后劲,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进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是突出城市建设,促进矿工由矿区向城区转移。主动对接郴州“两城”建设和“东进优先”战略,突出东江新城建设,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了城市的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坚持高起点规划、多元化投入、快节奏建设,先后完成了郴资大道资兴段改造、长依垅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建设、秀流公园提质改造、城区周边山头绿化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配套完善了城市的宜居、宜业、宜游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空间,加大对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力度,促进了农民工和矿工由矿区向城区转移。2007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5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3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率达100%。二是突出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工由矿区向农村回流。将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基本建设项目向农村倾斜,大力改造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近年来,先后投入5.87亿多元,改扩建干线公路和通乡通村公路
三、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
在推进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的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一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增量,坚决执行环保审批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提高招商引资门槛,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积极优化存量,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先后培育了金磊南方水泥、青岛啤酒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努力削减总量,限期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落后产能,依法关闭取缔“三高两低 ”企业,积极引导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差、安全投入后续资金不足的矿山企业和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工业企业关、停、并、转、迁,大力推进东江湾地区的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二是大力保护东江湖。牢固树立“保护好东江湖也是政绩”的理念,把实现东江湖的可持续发展当作最大的任务来落实。先后开展和实施了东江湖水产养殖污染整治、湖区重金属污染治理、湖区重点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湖区生态植被恢复治理和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等一批有利于东江湖水环境保护的工程项目。其中,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工程自2008年12月启动以来,已有4700多户完成建购房,完成率94.7%,剩下的将在2011年汛期来临之前全部完成。三是致力推进生态建设。突出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狠抓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对因矿山开采而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及时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进行恢复,并逐年减少森林采伐,切实加强了对现有的森林资源尤其是天然阔叶林的保护。2007年以来,全市完成植树造林31.2万亩。同时,深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四、把健全体制机制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推进转型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了财政支持、政务服务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一是科学合理使用专项资金。制订了《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资兴市化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历史欠账规划》,将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纳入预算管理,集中用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生态治理、教育卫生、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方面。三年来,在用好中央下达我市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基础上,我市还自筹资金6.8亿元,用于标准厂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二是全力以赴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对转型发展的认同感。建立就业培训基金,加大对矿山职工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了矿山职工的就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在郴州市率先实现城镇低保户、中小学生、特困企业退休人员“三个全覆盖”;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下的“应保就保”。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就医、就学等现实问题。积极稳妥做好破产关闭国有煤矿的社会职能移交工作,投入2000万元对工矿社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维修改造,组织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副市长深入工矿社区帮助企业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了工矿社区与城市社区的融合发展,确保了社会稳定。三是坚持不懈营造一流环境。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不断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公共服务和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及时废止失效的规范性文件114个,取消、合并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项目184项。建立健全了行政审批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全程代理制,大力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一站式”审批,使行政审批效能整体提速50%以上。建立和完善了产业园区生产性项目报建收费合并征收制度,对28个收费项目实行一个窗口、一次性代收,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使重点项目报建收费额度由98元/平方米下降为7元/平方米,构建了转型发展的“服务高地”和“政策洼地”。 市委、市政府被评为“全省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先进集体”。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