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养牛循环经济圈
寒风凛冽中,23岁的三江镇凤形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敏正在尝试种养蘑菇的新计划,为他的“养牛循环经济圈”添上最后一笔。
2009年6月,毕业于衡阳财经工业学院的陈敏回到了家乡,被选拔为三江镇凤形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扎根农村一段时间后,农村的穷苦和乡亲们期盼过上宽裕、幸福生活的愿望深深撼动了陈敏。如何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他开始把眼光瞄准在村里的传统养牛上。
地处洞庭湖畔的汨罗市一直以种田养肉牛为经济支撑。陈敏的主意并非创新,很多人善意地告诫:“小伙子,种田养牛我们搞了一辈子了,发家致富谁都想,靠养牛,难。”
但陈敏有自己的想法:传统的肉牛养殖成本较高,且产业方式较为单一,当然效益不好,自己必须用新的方式和科学技术。通过网上搜集的资料和书本上掌握的知识,他开始描绘一个养牛循环经济的蓝图:种养绿色、天然的牧草,既可降低成本,也能增加产量;建造沼气池,解决牛粪的污染,同时可以方便村民煮饭烧菜;剩余的沼渣和沼液还能当肥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陈敏拿出自己的奖学金、勤工俭学攒下的所有积蓄,加上向父母借的一部分,最后在乡镇领导的帮助下,凑齐了15万元创业启动资金。3个月中,他组织人手迅速完成了场地租赁、牛舍建设、牛犊采购等工作。
陈敏发现家乡养的牛,肉产量不高也是制约发展的因素,选择优良品种迫在眉睫。2010年夏,他独自到山东济宁采购回12头西门塔尔、鲁西黄牛和三元杂交牛。村民都来看稀奇,他趁机做起了推销工作:“西门塔尔原产于瑞士,每头可以长到
在饲料选择上,喜欢搞创新的陈敏边学边探索。他种了近10亩桂牧一号、黑麦草等牧草,作为肉牛过冬的储备饲料。为了解决牛粪的污染,他动员村民建沼气池,自己率先请人建造了两个
“有了这个沼气池,牛的粪便转化为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液和沼渣用专门设备净化处理后,又可变废为宝直接用作肥料,这样就形成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陈敏说。不仅如此,沼气还能产生电能,牛粪经过处理可以用来种植双孢菇、养蚯蚓。如此一来,整个养殖生产环节不仅生态环保,还能循环互助,受益者已远不止他所在的凤形村村民。
陈敏已经开始探索蘑菇的种养。上个月,他连续走访了几家蘑菇种植基地参观取经,希望能开辟自己种养业的“第三战场”。随着陈敏事业的越做越大,村民们看到了这种生态肉牛养殖业的美好前景。村里有10多户人家开始加入到陈敏的队伍中来,养了100多头新型肉牛。按照每头增收2000元计算,到了春节后,可总计获利20多万元。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