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市州动态

耒阳着力推广特色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10-12-10 00:00 【字体:

耒阳市通过引进红薯新品种,大力推广种植特色红薯,极大地激发了农户种薯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近三年来,仅种薯就为农户创收1500余万元。据了解,今年虽遭遇苗期冷害,严重干旱,全市红薯总产仍可达上年水平,鲜薯产值和利润超往年。

红薯是耒阳主要旱粮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耒阳红薯粉皮”驰名省内外。7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水稻普及推广,连年丰收,曾作为“半年粮”的红薯,种植面积便呈逐年下降趋势,加上品种退化、科学种薯和加工工艺滞后,红薯产量低、产品档次低、生产效益低的“三低”局面,严重制约了红薯产业的发展,挫伤了农民种薯的积极性,致使薯地抛荒现象较严重。90年代末,全市红薯生产跌到了低谷边缘。

为有效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切实抓好红薯产业发展,2003年,从省农大引进高产、高淀粉“湘辐一号”为主的红薯新品种,在南京乡进行品比实验,揭开了红薯产业发展的新篇章。2005年,市老科协在小水镇六角村创办了推广示范点,种植“湘辐一号”16亩,红薯单产由老品种1500kg/亩增加到2100kg/亩。截止目前,全市“湘辐一号”已经扩种到小水、太平圩、公平圩、南京等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种植面积近万亩,全市种薯面积近5万亩。

随着全市红薯种植面积扩大和红薯加工产品市场销路好转,先后建立了湘南农产品加工销售公司、盛洋绿色红薯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社、长明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等三家规模大、生产设备先进的以加工红薯产品为主的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全市红薯产业步入了集约化、工厂化、规模化的轨道,解决了农户“卖薯难、销售难”的后顾之忧。日前,全市共开发利用抛荒地种薯3000余亩,红薯加工产品已销往港、澳、广州、上海及本省大中城市,红薯生产和加工形势大好。

据悉,为了培植红薯接班高产品种,满足市场需求,今年又引进了“紫参薯”、“泰国红”、“美国SL-9、“湘黄一号”、“豫薯一号”五个新品种,分别在小水、太平、黄市、水东江等地种植示范,已经通过专家和有关领导现场验收品尝和淀粉含量测定,计划在2-3年内将替代现有的广东杂、白皮薯、黄心薯等老品种,全市将实现红薯生产良种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耒阳着力推广特色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992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