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茶叶产业通过转方式获得大发展
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指定“石门银峰”正式成为茶文化节“唯一指定用茶”。石门茶叶成功实现了飘香黄浦江畔,登上上海世博会大舞台。近日,又从石门县传来好消息:该县县委、县政府正在积极申报 “石门银峰” 有机茶叶国家地理标志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着手新一轮的 “品牌升级”。预计到2015年,该县茶叶基地将100%达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茶叶产品100%实现无公害化,精细特茶叶100%实现绿色食品和有机化。
石门是“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 1987年以来,为抢占全国茶叶市场,石门县委、县政府在白云山国有林场、壶瓶山、东山峰、子良乡等地发动农民种植了 4000公顷茶叶,年产茶3000吨,产值4000万元。1990年底,该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高山气温低、虫害少的良好生态环境扩种茶叶面积10.5万亩,转换有机茶生产基地4万亩,广大农民踊跃参与,点燃了全国高山无公害茶叶产业的火种。2002年以后,石门高山茶叶从上海、长沙销到北京、南昌、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一时间,全省内外的单位、客商和企业职工云集石门采购茶叶。2006年后,石门高山茶叶首遇“卖难”,不少单位和茶农产值严重下降。针对此现像,县决策层及时提出转型线路图:稳定面积、调优结构、提高品质、发展精深加工、增加效益。换品种,建基地,开展茶禅文化宣传,统一整合品牌,搞包装,闯市场……全县茶叶产业悄然掀起“转型革命”,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品种从发展初期的“渫峰”、“牛抵”、“冠云”、“东峰”、“恒胜”、“泰和合”、“桩巴龙”等众多茶叶品牌,发展到现在的三个系列,其中“石门银峰”为整合后的统一品牌。加工企业也由2家发展到现在的100 多家,产量由年产不足50公斤达到现在的50000公斤,产值近5000万元。同时做到一套标准抓生产,一个拳头抓市场,一种声音抓宣传。此外还实行统一包装设计、统一商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贴防伪标签、统一广告用语。重奖 “精深加工大户”和“销售功臣”,建立销售服务中心,力促茶商、茶农、市场对接。通过采取一系例措施,全方位打造安全无公害高质量有机茶叶。
目前,全县已建成茶园11万亩,有机茶认证面积1.1万亩。去年全县年产干茶15万担,销售产值1.6亿元,综合产值2亿元。上海、长沙、北京、深圳、广州等连锁巨头相继在该县建立了茶叶直供基地。全县组建了12家茶叶专业合作组织。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