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推行科技“扶智”工程
一、多种培训服务农民
石门县素有“柑橘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农民占全县人口的60%。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农民缺乏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同时,对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科技、信息等了解得比较少,想增收,却没办法,想致富,却没门路。近年来,许多涉农部门都想方设法为农民服务,通过农业实用技术、非农职业技能、法律法规政策、思想文化道德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转移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去年,石门县开展短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6期,培训农民3.34万人次。农民教育培训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实效实用”的原则,充分运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效益。从2008年起,石门县每年培训务农劳动力1.2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2.14万人,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全县80%以上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每人掌握1至2项农业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30%以上的外出务工农民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每个村有1个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
二、技术力量不可小觑
近年来,石门县扶贫办等许多涉农部门送科技下乡,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前不久,石门县扶贫办和农民教育办等单位在新铺乡西溪峪村举办了一期农民柑橘高品质栽培实用技术培训班,使当地橘农受益匪浅。石门县蒙泉镇村民佘正华,去年5至7月通过参加第二届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培训学习,随后他购买了4台农机,全年进行田间作业150多天,跨区作业达5个县,净收入近30万元,成了贫困村建设的“致富能手”、“小康明星户”。这些参加过培训的农民思想开放、信息灵通,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热情高,所以他们在创业致富的路上比没培训的农民要走得顺畅。当前,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民急需的。一方面从事第一产业的大量农民需要最新、最实用的生产技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收益;另一方面,从事二、三产业的大量农民也不断需要信息和技术;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更需要转移、再就业,需要掌握致富技能和本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这就需要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为二、三产业提供庞大的产业后备军。
三、农民教育任重道远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培训项目的覆盖面一年比一年广,但一些农民仍然对科技、技能培训不“感冒”。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农民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接受能力较差,参训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新知识、新技能的传播,这给培训工作带来了难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工大多数都是家庭创收的主力,一天不挣钱就意味着一天没收入,所以是否需要培训需要慎重考虑。好事要办好,培训的实惠要让农民看得见。这首先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其次,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既要改善办学环境,充实师资力量,也要提高农民的培训效果;培训机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革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培训与农民创收、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实用技术培训不仅成为帮助农民提高技能的一种手段,甚至成为重新就业的一个“渠道”。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