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科技成果 促进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速度的竞争。近年来,常德市不断加大科技普及与进步、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力度,2008年全市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48%,科技星火逐渐照亮了绿色沃野、现代车间,成为了推动常德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器。
政策推动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为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常德市政府先后成立了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产学研结合创新协调领导小组,编制了《常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关于引进、激励、保护科技人才的决定》、《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常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见》等多项有关科技工作和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今年3月16日,常德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调整常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金标准的通知》(常政办函[2009]31号),将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资金标准由原来的3万元、2万元、1万元分别调整为5万元、3万元、1万元,第三届“科技功臣” 王建龙、杨品红分别获得了10万元的重奖。这是常德市自设立科技进步奖以来,第4次提高奖励标准。在政府政策引领下,常德市内一些科技型企业,也纷纷制定了鼓励创新、加大奖励的规定。如常德卷烟厂规定,课题项目经国家级评定并获国家一等奖的,厂方配套奖励100万元;金健米业2009年下发的“一号文件”就是《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方案》。这充分说明常德市科技型企业深刻认识到了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孕育成果
2002年以来,常德市共鉴定验收科技成果181项,其中省部级验收33项,国内领先水平以上153项,国际先进水平以上13项。评选市以上科技进步奖25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40项,召光科技奖1项,市级科技功臣奖6项。常德卷烟厂、常德纺机、华南光电、金健米业等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湖南中泰、宝龙汽车、力元新材料等企业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近五年来,常德市在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攻克了30多项关键技术。如创元铝业的电解节能技术、金天钛业的钛合金制备技术、金健米业的晚稻米深加工技术等。尤其是创元铝业牵头承担的省科技重大专项“短流程制备高品质铝及铝板带箔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也为我国大飞机制备用铝的制备奠定了基础。2006年,湖南中泰特种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千吨级产业化工程研究项目”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通过历时8年的科技攻关,突破了工艺设计、设备研制、系统集成等产业化关键环节的一系列难题,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解决了我国军警防护材料国产的需求,促进了化纤行业的技术飞跃。
成果助推经济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生力,是科技支撑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由途径。近五年来,常德市获奖科技成果整体转化率达到了94.4%,其中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率94.8%,农业96.5%,医卫92%。从2004年到2008年,获奖的工业科技成果在获奖前3年累计完成产值35.46亿元,实现利润5.99亿元,税收2.6亿元,创汇891万元美元,节约资金2.3亿元;获奖的农业科技成果在获奖前3年累计推广、示范6.2亿亩,农民新增纯收入61.77亿元,推广农业机械22600台套,涉农企业获种子销售及技术服务收入2.45亿元,节约资金0.94亿元。通过国家审定和省级审定的组合60多个,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5亿亩以上,创社会经济效益75.1亿元。如获得国家进步二等奖的灿型优质不育系金优23A选育与应用研究,解决了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的问题,在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品质上率先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了杂交水稻由高而不优向优质高产的技术跨越,丰富了优质杂交水稻育种理论技术,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三系杂交水稻品质育种提供了成功范例。到目前为止,金优系列组合已推广到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并已示范到美国、菲律宾、越南、巴西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