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科技工作呈现六大亮点
今年,全州共组织实施州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2项,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25项,开发新产品、新品种98个。州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预计可实现产值6.8亿元,利税1.15亿元。科技工作呈现六大亮点。
(一)全州科技大会规格高、规模大,影响深远。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总结“十五”全州科技工作情况,部署“十一五”科技工作,12月11日,州委、州政府在吉首隆重召开全州科学技术大会。这次科技大会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谋划全州科技发展的一次盛会,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影响深远。会上出台了《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湘西的决定》,下发了《湘西自治州“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湘西自治州“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表彰了30名科技工作先进典型,其中科教兴州突出贡献奖2名、科教兴州奖6名、科教兴州先进个人22名,科教兴州突出贡献奖个人奖金额度高达10万元,重奖力度前所未有,进一步激发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活力。这次大会的胜利召开,必将为贯彻落实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民强州的目标注入新的强大的动力,也标志着我州科技发展事业又翻开了新的发展篇章。
(二) “科技富民强企兴州”专项计划实施成效显著。为将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实处,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州今年启动了科技富民强企兴州专项计划,首批实施50个项目,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促进了产学研联合。溶江锰业与中国科学院湿法研究所合作,研发了湿法浸取提钒新工艺,彻底解决了钒矿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使五氧化二钒的纯度达到99%,钒的综合回收率达80%—85%,较传统钠法焙烧工艺提高了40个百分点;泸溪熙邦公司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生产、推广电解金属锰无铬钝化剂、电解金属锰无硒钝化剂及高纯无硒电解锰,为我州矿产品清洁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和鑫公司以中南大学、吉首大学和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技术依托,研发出了“清洁煅烧、多级连续喷雾碳化” 纳米级活性氧化镁生产新工艺。二是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老爹公司研发的超微细猕猴桃果仁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宏成制药利用自有技术,实现了新药技术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其低温干燥、低温浸提、高速离心集成优化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秦简茶业研发的二氢杨梅素提取、纯化技术在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制开发中处于领先地位;荣昌生物研发的林丰维生素肥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三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50个专项项目,州政府调配引导资金800万元,吸引企业和社会投资8.5亿元。有41%的项目实现当年立项、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全年专项项目共新增产值2.8亿元,利税3100万元,农民增收2.5亿元。
(三)科技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今年,我们通过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引进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力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是抓创新体系建设。今年来,我们积极帮助10家大中型企业成立了研发机构,培育科技中介组织16家,大力扶持猕猴桃工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组织州政府专家顾问开展活动和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技术贸易活动,引导了40多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品5个、民营科技企业6家,全州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可实现产值18.5亿元,利税3.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7%、9%;全州55家民营科技企业预计可实现产值14.7亿元,利税2.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6%和12%。同时,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州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湘西锰锌铝新材料产业基地自去年授牌以来,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基地新入驻企业5家,使基地内企业达2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10家。基地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22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50%。
(四)科技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今年,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5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20项,州级项目30项,共投入科技资金1.2亿元,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58项,开发新产品、新品种52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万余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一是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开展超级杂交稻、杂交玉米、猕猴桃、柑桔、茶叶等新品种引进、选育与推广,狠抓湘西黄牛、山羊品种改良,同时加强良种与良法的组装配套,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开展农业科技攻关与示范。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组织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先后支持老爹公司、亿事达公司等一批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猕猴桃精深加工”“农产品贮藏保鲜与深加工”等技术开发与应用,促进了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围绕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相关部门配合,采取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举办科技培训189期,培训10.3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四是深入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围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出成效、出经验、出典型”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资金优势,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3项,引进推广新品种34个,新技术21项,培训农民6.4万人次,牵头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7个,培植乡镇企业8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新增项目投入3400万元,预计新增产值6300万元,利税760万元,科技特派员个人获利9.8万元,开始凸现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双赢的良好效果,为全州和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全面铺开提供成功经验。
(五)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今年共投入科技项目经费3.8亿元,其中:争取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无偿投入674万元;州本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800万元;州、县、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620万元,增长幅度达40%,其中州本级达到320万元,吉首市、龙山县分别达到了130万和100万,龙山、保靖、泸溪等县科三费增幅分别达557%、275%和100%;项目单位与农户自筹9500万元,银行贷款2.64亿元。组织企业参加引资、融资活动,合同引资1.6亿元。
(六)专利、技术市场与成果管理工作日臻完善。通过开展科技政务公开、科技法律知识培训和科技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了科技执法程序,专利、技术市场与成果管理工作日臻完善,维护了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涌现了一批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全年共举办专利培训班2期,组织专利法律法规宣传活动5次,专利执法检查4次,预计全年可完成专利申请量100件,同比增长42%;全年认定、登记技术贸易合同132项,合同成交金额5280万元;新培育技贸机构和科技中介组织16家;评审州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