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让亏损老茶场重飘茶香
2007年3月初,作为永州市首批科技特派员的李端生同志被派驻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牛牯岭茶场,扶持茶叶产业化开发项目。在条件十分艰苦的茶场,李端生同志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科技手段,使这个濒临倒闭的茶场重飘茶香。
牛牯岭茶场始建于1975年,是一个具有30多年历史的老茶场,原有茶园面积2000多亩,主要以江华苦茶为主,是全省苦茶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茶场,也是目前江华规模最大的茶场;曾生产红碎茶,江华毛尖,高峰时期产量达到2.5万斤,产品品质在当时我省是最好的,全部交外贸出口,并注册了“江峰”牌商标。因长期吃大锅饭,管理无法跟上,到1992年只剩下茶园1000余亩。1993年原茶场部分职工进行承包,但由于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缺乏等原因,茶场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到2006年,实际采茶面积下降到300亩,还有400亩茶园基本荒芜,导致上交的承包费交不上,该还的贷款还不起,职工工资发不出,茶场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李端生同志进驻以后,通过走访与调查,弄清了该茶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营机制不科学。原承包没有打破吃大锅饭的性质,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弊端重重,这是茶场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源。二是品种更新不科学。茶场从承包以来就一直没有引进新品种进行更新,也没有对现有苦茶品种进行选育和提纯,导致品种混杂、发芽不齐,采摘费时费工,成本上升,质量下降。三是经营管理不科学。由于效益差,职工投入的积极性低,致使茶园管理跟不上,茶叶生长不良;加之茶场只满足于本土化经营,产品95%以上在本地销售,销路受到严重限制。
根据茶场存在的这些问题,李端生同志建议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采用科学的经营机制。通过与镇政府及原承包人协商,从外部引入股份制企业对茶场进行重新承包,实行股份制经营;李端生同志也入股1万元,虽然股金少,因为他是湖南农大茶叶专业毕业的,且有多年茶叶种植和管理经验,技术上有了可靠的保障,大大地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二是对茶园实行科学管理。李端生同志根据自己专长,按照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标准(NY/T5018),对茶园进行了规范化管理;2007年4月,首先指导茶场对茶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人工除草,在茶毛虫与叶甲类害虫暴发的高峰期,从长沙购回高效、低残留的无公害茶园专用农药,及时对茶园进行了一次药剂防治;又引进机械修剪机,对茶园进行了一次全面轻修剪;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今年春茶产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生产毛尖茶600多斤,苦茶5000多斤,实现产值30万元,取得了多年未有的好收成。三是使用加工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李端生同志帮助茶场制定了江华毛尖和江华苦茶生产的技术规范,对部分加工工艺进行了适当改进,使得今年的茶叶加工生产更加规范化、正规化;通过帮助制定公平合理的工资报酬标准,加强对加工人员的技术、卫生、安全等培训,大提高了加工人员的责任心与业务水平。四是走出江华、为产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为使江华苦茶做大做强,李端生同志先后2次代表公司赴长沙向省农业厅汇报苦茶开发工作,争取项目支持,并积极鼓励公司领导参加长沙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永州、长沙等地设立产品代销点。五是加强对苦茶的选育和新品种引进工作。为使老茶场焕发新的生机,李端生同志建议立即对茶场的母本园加强管理,以便从中选育出1~2个优良单株,进行重点繁殖,然后推广种植;今年冬天,还准备引进3~5个名优茶新品种进行种植,以适应当前名优茶为主的茶叶主流市场的需要。为增加茶场收入,今年春天,李端生同志还专门从外地引进黑美人西瓜在茶场荒地进行种植,发展短期经济作物,以短养长,提高茶场的经济效益。
我们期待,再过两三年,科技特派员的辛勤劳动就会结出累累硕果,牛牯岭茶场定会呈现出勃勃生机!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