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科技局局长唐广华接受《怀化日报》采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广泛地渗透经济社会的每个领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区域发展而言,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对此,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日前,市科技局局长唐广华接受了《怀化日报》记者的采访。
唐广华向记者介绍,“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怀化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怀和人才强市战略,科技事业不断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先后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48项,取得科技成果132项,申请专利509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3.2亿元提高到23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1年的37%提高到41.3%。虽然进步很大,但总体上发展仍然滞后。怀化要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唐广华说,今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该市科技工作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区域特色,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重点,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主要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新建2-3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2-3家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机构,培养3-5家骨干科技中介机构,使应用型科技成果推广率达85%。全市45%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70%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都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培育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8-1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总产值占全市GDP比重达20%以上;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46%左右,为建成创新型怀化打下较好基础。
唐广华说,围绕“十一五”期间发展目标,全市科技工作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第一,突出抓好重点产业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农业科技方面: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优势畜禽健康养殖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等8项主题。工业科技方面:优先发展医药新技术领域、林产品加工新技术领域、食品加工新技术领域、矿产加工业新技术领域、化工与机械新技术领域等5项主题。资源与生态环境科技方面:优先发展替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水污染治理技术等9项主题。新型科技服务业方面:优先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ASP信息化服务,面向医药、环保、水泥、矿产、食品等行业或领域的工程技术设计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咨询、技术中介、科技评估、科技风险投资等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服务机构等3项主题。第二,突出抓好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围绕怀化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组织实施粮食(含油类、水果)丰产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示范工程、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工程、矿产品综合利用与开发示范工程、工业用材林和生态林培育工程等9项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项目。第三,突出抓好科技条件公共平台的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信息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科普基地建设和公益性科技平台建设。通过实施产业领域的25项优先主题,9项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项目,以及5大基础性科技条件公共平台建设,使怀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产业保持稳定增长。
唐广华说,为确保“十一五”期间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实施,必须要强化四项措施:第一,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立以支柱产业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的技术创新体系。从产业导向、财税金融、政府采购、项目安排等方面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整合高校优势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第二,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对推进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作用。加强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载体作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中的引导作用和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中的服务功能,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加快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加大党政主要领导抓第一生产力的考核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投入、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推动专利和科技成果资本化;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机制,推动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第四,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千方百计吸引产业领域急需的中青年创新型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切实改善科技人员尤其是基层科技人员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