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籍的马克俭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07年新增选的3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岳阳的马克俭教授榜上有名。
马克俭,男,1934年11月生,九三学社成员,岳阳市人,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现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所长,兼任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甲级)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贵州省勘察设计(结构)大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建设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中国钢协预应力钢结构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成员、“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年逾古稀的马克俭,有一股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他不止一次地告诫自己的学生,搞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书本上,把成果扎扎实实地转化为生产力,才是最重要的。几分耕耘,几分收获。1985年到2007年期间,马克俭的成果一个接一个,西南最大的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贵阳最高的超五星级酒店、青海省西宁市劳动大厦……在贵州、四川、广东等十多个省市,采用他研究出的新型结构体系建成建筑物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上亿元。在建筑结构领域,马克俭这个名字开始闪耀着越来越炫目的光彩。
“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创新,我喜欢新的东西。”常规的设计,马克俭从来不做,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不断挑战新事物,创造新事物。对于创新,马克俭的观点务实:创新不是赶时髦,只有结合本地特点的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搞建筑,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为此,上世纪90年代,他研制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等,既适应了大柱网、大开间、灵活划分房间的多功能综合应用需要,又达到了造价低廉降低成本的目的,获得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73岁高龄的马克俭是一个在科学的殿堂里不懈探索的智者,他精神矍铄,廉颇不老,至今仍奔走在施工现场,继续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大显身手。目前,他瞄准新的目标,正在实施“磷石膏位模板的密肋式剪力墙结构”研究,拟将贵州省两大磷矿基地生产磷酸的工业废渣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建筑的主材和辅材,既降低建材成本,又解决环境问题。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