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市致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006年以来,临湘市针对乡镇涉农站所管理体制改革后,农业科技服务与推广工作弱化的状况,成立了临湘市科技兴市工作领导小组,由科技局牵头,整合科技资源,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各级各类农村科技服务向体系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政府协调、信息平台支撑、科特派引导、市场化运作、农民参与的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这个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它有效促进了农村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在整合科技资源,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方面,临湘市科技局在市科技兴市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主动担负起牵头职责,取得涉农部门、企业和协会等组织的配合,做了三件事:一是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从2005年开始,先后从涉农单位、改制后的乡镇站所、农村种养大户中选出高职称科技专业人才、业务骨干和乡土人才38人担任科技特派员,2007年5月,又从38人中精选出有扎实理论功底、有丰富实践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强的10名科技特派员担任“96318”科技信息“户”联网的科技专家服务团成员。在选拔过程中,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地域界限、工作职务界限,实现了科技人才的最佳组合,为新的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提供了人才保证。二是成立临湘市科技服务工作站。今年上半年,从20个乡镇的原70多个站所、已有的20多个专业协会和湘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27个农资连锁店中选出40个站点,加挂成立临湘市科技服务工作站。这些站由科技局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乡镇科技副职和科技专干负责优化经营环境,实行自主经营,有偿服务,既有效利用了闲置资源,又促进了科技推广工作。三是打造以科技信息“户”联网为依托的农村科技服务公共信息平台。2007年5月开通了全省最后一个支持的“户”联网县级工作站。网站开通后,逐步形成了以科技信息“户”联网为主体,以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网、农业局免费农技短信平台、电视台“湘北农技之窗”等媒体为补充的、覆盖全市的全方位科技服务网络信息平台,使网络信息多渠道进村入户,全市农民足不出户,通过拨打电话、上网、查短信、看电视就可在家里得到科技信息服务。
在推行市场化运行机制,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方面,临湘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较好实现了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公益服务与赢利服务、普及型服务与专门服务、多形式组织与多元化服务的互补互利;在科技服务体系完善过程中,按照“谁投资、谁服务、谁受益”的原则,加速推进市场化服务。政府着力于部门协调,由科技部门牵头、涉农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资源共享、科学分工、总体协调、各司其职的运作机制,共同做好政策信息引导、技术培训等工作,服务职能则全部推向社会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在几种农村科技服务推广新形式中,科技特派员李华平创办的湘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市场化运作最为成功。它成功的因素:一是有坚强的技术支撑。公司的背后有科技信息“户”联网、党员远程教育网,有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服务团和农技人才为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二是强大的企业作依靠。公司与省内外的农业科研院所、德国拜耳公司、瑞士先正达公司、南京红太阳集团公司等建立了业务联系,这些科研院所、企业成为其农作物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的供应源。所有的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技术均由公司联系的乡镇、村、科技示范户试用后推广,损失由提供企业负责,信誉高。三是有服务网络支持。公司除有科技信息“户”联网、科技特派员等大服务外,还有自办的技术培训班、湘北农技报、病虫情报、湘北农技之窗、农技短信息平台等服务阵地与工具。四是有加工企业保销。公司有结盟的、自办的加工企业和销售渠道,为其实施订单农业提供了保障。五是有链条式服务阵地。公司在23个乡镇有27个农技农资连锁店,连锁店下有200多个经营户,经营户连接着8.6万户农民。连锁店和经营户大多是原乡镇农技站的技术骨干。所有的连锁店和经营户都按照“谁投资、谁服务、谁受益”的原则,市场化运作,在公司的统一要求下,负责辖区内的科技服务与推广工作。2007年下半年,市科技兴市工作领导小组出面整合公司资源,以农技农资连锁店为载体,加挂“临湘市科技服务与推广工作站”牌子,作为科技特派员的工作阵地和科技信息“户”联网的终端站点,要求科技部门免费为其提供技术支撑,乡镇分管科技的领导挂点为其优化工作环境。
优惠的政策引导,优质的科技服务,完善的体系保障,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加入各类科技协会或与科技特派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增收致富奔小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