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科技创新纪实
走进青春娄底,我们感受“科技兴娄”的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走进青春娄底,我们追寻建设创新型娄底,与时俱进、后发赶超的时代强音和无垠美景。
娄底市的科技工作,顺势而为,激流勇进,抓重点,树亮点,创一流,演奏着加快娄底经济的动人乐章。
抓住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有利时机,该市科技工作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紧紧依靠省科技厅、市人大、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紧紧依靠全体科技人员的齐心奋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技服务经济这一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技兴娄”、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激活“第一资源”,加快发展“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一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1.27亿元,创利税12.44亿元,同比增长28.6%,创汇2.03亿美元,同比增长74%。新增兴鑫合金、红太阳电源新材料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高新技术产品26个。
二是科技项目管理力度明显加大。2006年以来,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项,省科技计划项目24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署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2项,评定2005年度市科技进步奖项目12项。市农科所申报的“防治稻水象甲新剂型农 研制”成为全省18个农业重点项目中2个由市州科研所牵头承担的项目之一。
三是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切实加强了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农业科技产业化项目的推广应用。庆阳牧阳与湖南农大签订科技成果合作转化协议,对肉食品进行深加工;天源高科湖南黑猪持续选育项目等堪为典型。
四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突破。该市重点推广了农村科技合作社。目前,全市共扶持发展农村科技合作社11家、开发基地25个,吸纳农户2.6万余户,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成为全市、全省农村科技工作的一面旗帜,其模式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三大科技服务模式在全国重点推广。该市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户涟钢,红太阳电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达成共建红太阳联合研发基地协议,中南大学博士生开发基地落户同人电子。
五是知识产权工作明显加强。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市州中率先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会议,首次表彰奖励7个优秀专利项目。去年全市申请专利450件,同比增长44%。
六是科技招商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市科技局完成招商引资项目3个,引进内资5666万元,外资50万美元。我市组团参加第九届“北京科博会”,推介招商项目98个,合同引资3.92亿元,得到了副省长贺同新的高度评价;第二届“娄博会”,邀请了中国国贸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原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孙广相等政界显要、经济贸易界巨头参加。
紧贴强化科技管理,全市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四个新突破”:一是领导机制上有新突破。市、县两级都建立了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机制。二是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上有新突破,2006年,全市科技三项费用投入为753万元,其中市本级350万元。市经开区2007年科技三项费用由15万元增加到65万元。三是科技管理机制上有新突破,全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科技管理网络。四是科技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上有新突破。市里将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了“三个文明”考核范围;各县市区、市经开区亦将科技进步纳入了乡镇主要负责人目标责任制。
瞄准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目标,该市着力在高技术中抓新产业,在传统产业中抓新技术。2006年,涟钢的“CSP工艺生产高强度钢的研究与开发”被省科技厅列为新型工业化重大专项。我市重点支持了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人工智能左心室辅助装置研究”项目;纳入国家火炬计划的远扬煤机,成功制造出第一台全国最大的矿用无级调速绞车,成为全国矿用无级调速设备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闪星锑业实施的“快速砷除硒工艺研究”项目,解决了砷碱渣综合回收利用的世界性难题。我市紧紧围绕新材料,现代中药、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狠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平台建设,市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洼地”。
感受青春娄底蓬勃发展的科技工作,我们体味着科技兴娄的快乐。阳光正好,路正长,该市的科技工作与春天同行,前面必是繁花似锦,必是硕果满枝!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