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第五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日前,国家科技部公布了2003-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结果,株洲市市本级和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考核,株洲市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的光荣称号。醴陵市、天元区、攸县、石峰区等4个县市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为历届之最,占全省1/3。市委书记肖雅瑜、市长颜石生、副市长张雄等14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
国家科技进步考核每两年进行一次,今年是株洲市第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此项荣誉的取得,为株洲市“十五”期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吹响了“十一五”期间科教先导大进军的号角。
把科技工作作为一把手的第一责任来抓,是株洲市这些年来“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行之有效的一条重要经验。2004年,市委九届十二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产业兴市、科技引领”的发展思路。近三年,市政府先后9次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科技工作,成立并调整了科教兴市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快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促进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了科技发展环境,有力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公共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稳步增长,2005年市级科技三项费用达1815万元,较2004年增长近20%。株洲市还着力实施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2003年,出台了《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办法》。2004年,在全省率先以答辩和评审会的形式组织了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2005年,将科技进步目标纳入到了市委对市直机关和县市区及党政正职的政绩考核,分设“科技三项经费达到财政预算支出的1.1%及规范化使用”、“科技园区建设与高新技术产值增长率”两大指标,占百分制中的8分,分值仅次于GDP和财政增长,居第三位。通过考核促动,2005年,9个县市区预算科技三项经费共计2414万元,同比增长15%。
领导重视了,投入增加了,科技工作的发展顺理成章。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科技部门迭出妙手:提出“项目带动,实干兴科”原则,把科技项目带动作为提升产业科技水平的第一举措,五年来累计争取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57项,科技资金超过1.6亿元,获得的立项总数和经费稳居全省第二。特别是抓好了电动汽车示范运营项目,建成了全省首条电动汽车示范运营专线,通过了部级验收和省级鉴定。时代集团还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863计划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电动汽车类全国仅2家)。
为解决“科技孤岛”现象,向企业提供便捷服务的信息、成果、专利和政策平台,在产学研之间“架桥梁、做红娘”,科技部门把整合科技资源作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平台,在全省率先举办了4期科技超市、2期科技沙龙,5县市全部开通96318“户”联网,引起了强烈反响。创新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株洲市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管理办法(暂行)》,加大了科技奖励力度,重奖了4名科技杰出贡献奖和112项市科技进步奖,年发放奖金近百万元。其中有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7项获省科技进步奖。
科学可持续发展要求科技可持续创新。科技部门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第一动力,每年投入高新技术发展专项600万元,重点支持了一批能够有力提升创新能力的科技项目。全市61家大中型企业均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其中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5家、8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成功建立了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分别达到152家、258家,高新技术产值以20%的速度稳步增长,达200亿元;省级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达55家,居全省第一。
科技工作的进步,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国家统计局测算,株洲市综合实力在全国219个地级城市中列第54位,稳居中上游,综合科技实力则居全省第二。株洲市也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区域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国家级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