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助推“两型社会”建设,“两型湘潭”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7月4日,湖南科技大学学术交流中心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湘潭市人民政府与湖南科技大学共建“两型社会”协议签订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上午9时,协议签订仪式开始。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邓治平,省科技厅副厅长梁秋松,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湘潭市委书记彭宪法,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余爱国,湘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毛腾飞,副市长廖国锋,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肖国安,校长田银华等出席仪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和学校代表约200人参加了仪式。仪式由毛腾飞常务副市长主持。
在鲜花的簇拥和目光的聚集下,余爱国、田银华分别代表湘潭市人民政府和湖南科技大学,郑重地在共建“两型社会”协议上签字。会场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从这一刻起,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篇章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如果说前不久湘潭市举办的“两型社会”建设高峰论坛是市委市政府为推动湘潭两型社会建设而揽人才、谋良策、造声势,那么今天的协议签订仪式可谓是湘潭市建设“两型社会”第一个务实的活动。湘潭电机、电化集团、平安电气、迅达集团等20家企业与湖南科技大学签订了产学研结合的具体协议,涉及到“两型”产业技术难题攻关、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高新区、九华经济区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园区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协议共推湘潭传统产业结构的改造、提升、优化,实现“节能、减排、降耗”,促进湘潭“两型”产业发展。
这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一个政府与高校对接共建“两型社会”的活动。湘潭市科技局、湖南科技大学校党委行政在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消息公布之后,认识高度统一,敏锐地认识到高校有基础、有条件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动力主源和贡献主体,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主动对接“两型社会”建设。学校积极引导教师把纵向科研项目向横向领域延伸与拓展,校企联手攻关,为企业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学校还通过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使得一大批专家教授的科研成果正在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学校与湘潭平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矿用智能局部通风系统及装备”、与湘潭电化合作的“工业废渣堆场生态修复技术”、与湘潭市昭山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合作的“冶炼烟气脱硫除尘系统研究”等项目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和生物质能开发集成技术示范工程”等课题,为湘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多年来,湖南科技大学努力实践开放式办学,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已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家企业合作科技项目达60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近百亿元。市委书记彭宪法在仪式上作重要讲话说,“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科技创新优势,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两型’产业发展,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围绕“两型“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以资产为纽带、技术为依托,比较稳固的产学研联合体,为建设“两型社会”、实现湘潭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驻市高校和企业要争做‘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
今天的活动可称得上是一次“官产学研联动”。湘潭的实践再次证明,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举足轻重。这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重要的创新模式。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