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故事,一种精神,为什么这部系列剧值得追?
他们被网友称作“为我们‘摘星’的人”,他们的另一个身份是科学家。
从钱学森、周光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到黄伯云、卢光琇、万步炎等一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他们奉献才智、勇攀高峰,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做出了卓越贡献。


“用100倍于你的薪酬挽留,是回国还是留下来?”

▲南华大学教授丁德馨步履蹒跚走上舞台。
上述故事,都来自《科技湘军勇登攀》系列节目。11月13日,10期节目已全部“上映”。
这是湖南省科技厅特别策划制作的首档科技工作者公开讲演节目。10月上旬,系列节目播出预告片时,湖南媒体界纷纷转载,在中小学、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中圈粉无数。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湖南加速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9月1日,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举行。(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
而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正是助力释放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程,从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动力。
这档节目,既是湖南为奋力拼搏的科研工作者群体的讴歌,更是对接续奋斗者的期许。
信念支撑他们度过求索长夜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长期以来,美西方国家对中国大搞技术封锁,在高科技领域筑起一道道高墙壁垒。要想突破技术封锁,不被“卡脖子”,除了自力更生,别无他法。
▲万步炎团队研制的“海牛Ⅱ号”深海钻机。
万步炎团队研制的“海牛Ⅱ号”深海钻机在海底成功下钻231米,不仅刷新世界纪录,还实现了国外钻机未能做到的全孔全程保压取芯。
山河智能等工程机械企业取得了多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引领国内挖掘机等工程机械装备实现从进口到出口的转变。
没有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的奋斗,就没有一个个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白天工作七八个小时,晚上再工作三四个小时”。在丁德馨心里,站上讲台,才是最好的锻炼;持续出成果,才是最好的康复。
每晚11点前,黄伯云的办公室总是亮着灯,春节也不例外。黄伯云有“三快两不急”:吃饭快、走路快、工作节奏快,开会不急、赶飞机不急——通知8点开会,绝对只提前一两分钟到,只为多挤出一点儿时间。他总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时间不够啊。”
”
▲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
今年9月,由黄伯云牵头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在长沙投入试运行。已近80岁高龄的他踌躇满志,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空梦再磨一“剑”。
科学家们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人民就会把他们高高地举起。
▲袁隆平院士铜像。
2021年5月,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数万民众自发走上街头送别,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如今,每当试验田传来杂交水稻刷新产量纪录的消息时,人们总会想起遥远的星空,那个老人的梦想离实现又近了一步。
▲节目中,湖南杂交水稻中心研究员赵炳然向袁隆平院士汇报种业科研最新成果。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从1987年追随您到今天,到将来和您再见的那一天,我都会实实在在地把心用在杂交水稻这粒种子的研发上,也放在培养年轻的杂交水稻创新‘种子’上。”这是节目中,赵炳然的讲述。
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
在系列节目播出后,各类留言刷屏了评论区。有人说:“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有人说:“他以摘星人之姿,扎入深邃海洋,向与时代同行的奔跑者万步炎教授致敬。”
更有人说:“要做一颗好种子,传承科技创新精神。”
透过评论区,观潮君仿佛能看到一粒粒“好种子”正在发芽,湖湘大地充满生机和希望。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