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媒体关注

湖南聚力打造科创高地 港湘合作大有可为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23-05-31 15:03 【字体:


湖南正发挥农业大省、种业强省科研优势,全力推进岳麓山(种业)实验室建设,着力打造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种业实验室,图为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概念图。

2023年5月29日,湖南省科技党组书记、厅长李志坚(左三)一行到访香港城市大学共商深入合作事宜。

2020年12月30日香港城市大学(长沙)创新科技中心揭牌。

2023年3月2日,在首场活动“智慧潇湘”港澳博士创客精准对接会上,24家用人单位与博士达成了48人次入职意向。

2021年12月16日创汇香湘创新创业大赛决赛。

初夏的华南,郁郁葱葱,热情似火。时隔两年,湖南-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贸易洽谈周再度回归。5月31日,湖南省优势产业链招商暨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推介会在深圳召开,湖南牵手粤港澳大湾区,再次谱写合作新篇章。

风劲好扬帆。2022年,湖南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进位至第8位,今年,湖南把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列为“发展六仗”之一,将重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强基等“四大攻坚行动”,港湘科技合作上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志坚表示“湖南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基础良好、前景广阔。欢迎大湾区广大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各界朋友来湖南开展广泛的科技创新合作。我们将以优厚的政策、优良的作风和优越的环境为大家做好服务!”

打造平台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作为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推动技术进步支撑产业发展的引擎载体,创新平台历来是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一环。湖南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从2022年开始,以“4+4科创工程”为牵引,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这让港湘科技资源融通、科技要素自由便捷流动有了更好的实现路径。

岳麓山实验室三个新建项目今年6月底均可封顶。实施种业科技创新专项,全面推进种业技术攻关,在低镉水稻、杂交油茶、地方猪品种湘岭猪选育等方面取得重大系列创新成果。

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构建的“衡山、潇湘、麓山、洞庭”四个节点实验室已全部揭牌运行。

湘江实验室已在7所高校设立分部,在36家企业设立创新中心,与高校和企业开展科研协同创新,布局实施50项科研攻关项目。

芙蓉实验室已获批国家项目12项,12人跻身国家级人才队伍,取得4项重大科研成果。

在湖南最有基础、最需突破的前沿科技领域,“四个重大科学装置”应运而生,为湖南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已完成系统升级,2022年10月9日,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启动试运行,峰值算力达200PF,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位于长沙金霞经开区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基本完成土建工程,中国商飞试验团队已开展转弯原理样机物理联合试验任务,为国产民机型号研制和攻关提供支撑。

位于株洲市渌口区的力能实验装置,一期构建整机、多功能部件、基础研究多位一体的轨道交通检测试验体系,二期项目拟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试验检测认证设施。目前一期正在加快升级改造、二期加紧启动建设。

依托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的建设正加速推进。一期结冰试验装置已经具备试验条件。

“4+4科创工程”筑就起湖南科技创新高地“四梁八柱”。截至目前,共集聚高层次人才超1400名,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超110个,取得重大科研成果30余项。

李志坚介绍,湖南还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促进各类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构建含现有和培育的300个左右的高水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双向奔赴推动科技合作走深走实

中南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组建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中心香港分中心,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院和香港应科院联合组建湖南-香港区块链应用联合实验室,湖南顶立科技与香港城市大学成立的先进结构材料及增材制造湖南技术转移中心,湖南省农科院与香港科学园共建的食品级活性蛋白及多糖大分子研究中心……一个个在业界叫得响的科技合作项目彰显着港湘科技合作的高度和深度。

这是多年来湖南与大湾区科技合作的一个剪影。近年来,湖南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与大湾区在重点领域搭建更多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

2020年底,科创园正式在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挂牌成立。这里承接从粤港澳高校和科研院所引入的科技和产业项目,是湖南进一步实现对外联动开放格局的重要举措,已经累计引进和合作项目超过50个。

2021年,香港城市大学(长沙)创新科技中心(以下简称“长沙中心”)入驻粤港澳科创园。作为首个引入科创园的科技创新平台,其持续有效地促进产学研合作及科研成果在湘孵化,搭建起了湖南与粤港澳地区科技创新的长效沟通桥梁。

自成立以来,长沙中心共收集企业技术需求52项,与本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57项,构建了港城大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基础研究+人才支撑+技术攻关+产业孵化”创新模式。近两年来,省市共同支持在湘企业与港城大开展产学研联合研究,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自动控制等领域取得重大科研进展,还引入了香港城市大学杨梦甦(sū)教授团队成立的“晶准生物医学(长沙)有限公司”。

随着湖南经济的发展,港湘两地在科技合作上将有更多产业领域。今年湖南大力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精准布局10项左右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和200项左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撑巩固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中小航空发动机等湖南省“老三样”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快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石化等“新三样”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发创新,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未来三样”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必将为港湘两地科技合作创造更多机遇。

服务人才让海外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事业兴盛,唯在人才。近年来湖南积极实施创新人才强基攻坚行动,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

39岁的吕奔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全国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他在美国求学后回到湖南,是一名在“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下成长起来的国家级人才。由他主导的“脓毒症的致死机制研究”项目深入揭示了脓毒症的致死机理,为防治脓毒症提供了新思路,获评2021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据了解,自2013年湖南实施“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以来,共培养支持700多名青年科技人才。

这只是湖南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湖南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推出“湖湘青年英才”“芙蓉人才计划”“三尖”创新人才工程等人才计划,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

去年,湖南精准实施的“三尖”创新人才工程,更是湖南打造科技湘军的一个新呼号。靶向支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实施“科技人才托举计划”,支持青年才俊挑大梁、当主角,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让更多的智慧资源、创新要素汇聚湖南,已经为湖南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317人(个)。

现在的湖南,成为一流创新人才的汇集之地,青年科技人才向往之地。近十年,湖南累计增选两院院士26人,在湘两院院士增至43名;国家级、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突破3900人。一大批青年才俊成长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目前,全省高层次科技人才中40岁以下的占比近5成。今年湖南科技创新奖授奖的286项“三大奖”项目中,45岁以下青年学者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共148项,占51.7%;30项一等奖项目中45岁以下第一完成人共9人,占30%。

优化生态为企业提供高养分科技创新沃土

科创板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方科技发展活力的硬指标。截至目前,湖南共有14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数量居中部第二位。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湖南着力为企业构建“土壤”肥沃、“阳光”充足的创新生态,先后出台20余项政策文件,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以2022年为例,就先后有《关于营造更好环境支持研发促进科技型企业增量提质的实施方案》《湖南省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出台,对企业科技创新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

今年2月,为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湖南又重磅出台《关于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明确,落实企业研发分类奖补政策,对列入省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按其较上年度新增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部分的12%给予补助,单家企业补助额最高可达到1000万元等。

除了直接给补贴,湖南全面推行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让企业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成为获取贷款的“硬通货”。

2022年,通过“一库、一体系、一资金、一系统”的实施模式,湖南累计发放纯信用贷款超70亿元,帮助27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厚植创新生态,企业如鱼得水竞风流。2022年,湖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净增2959家,总量达140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8075家,总数达19476家;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突破2500亿元,实现翻番。

今年,湖南将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净增2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000家以上。持续推动研发奖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政策落实落地,力争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突破100亿元。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以科技为媒、创新为桥,港湘两地定能携手再攀科学高峰、再创科技奇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湖南聚力打造科创高地 港湘合作大有可为

29363351